公众参与立法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公众参与立法的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2.1 公众参与立法的内涵 | 第16-19页 |
2.1.1 公众参与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立法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3 公众参与立法的主要形式 | 第18-19页 |
2.2 公众参与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公众参与立法的理论背景 | 第19-21页 |
2.2.2 公众参与立法的社会背景 | 第21-22页 |
2.3 公众参与立法的价值分析 | 第22-23页 |
2.3.1 公众参与立法推动人民主权的实现 | 第22页 |
2.3.2 公众参与立法推动程序正义 | 第22页 |
2.3.3 公众参与立法推动法治建设 | 第22-23页 |
2.3.4 公众参与立法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日本、美国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的比较和借鉴 | 第24-32页 |
3.1 日本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 | 第24-26页 |
3.1.1 立法意见公募制度 | 第24-25页 |
3.1.2 立法听证制度 | 第25-26页 |
3.2 美国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 | 第26-30页 |
3.2.1 立法公开制度 | 第26-28页 |
3.2.2 立法听证制度 | 第28-30页 |
3.3 日本和美国公众参与立法机制比较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概况 | 第32-41页 |
4.1 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现状 | 第32-35页 |
4.1.1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实践 | 第32页 |
4.1.2 公众参与立法的立法依据 | 第32-34页 |
4.1.3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 | 第34-35页 |
4.2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4.2.1 公众参与立法缺乏具体立法的程序规定 | 第35页 |
4.2.2 参与形式过于单一 | 第35-36页 |
4.2.3 公众参与立法缺乏广度和深度 | 第36页 |
4.2.4 公众参与立法主体不明确 | 第36-37页 |
4.2.5 公众参与对于参与立法缺乏热情 | 第37页 |
4.2.6 缺乏责任追究机制 | 第37页 |
4.3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 | 第37-40页 |
4.3.1 人大代表兼职化 | 第37-38页 |
4.3.2 行政立法监督的缺位 | 第38-39页 |
4.3.3 受封建专制体制影响较深 | 第39页 |
4.3.4 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 第41-59页 |
5.1 公众参与立法渠道构建和完善 | 第41-50页 |
5.1.1 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 | 第41-43页 |
5.1.2 完善立法听证制度 | 第43-47页 |
5.1.3 公民立法创制权 | 第47-48页 |
5.1.4 构建公民立法提案制度 | 第48-49页 |
5.1.5 建立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参与立法平台 | 第49-50页 |
5.2 公众参与立法程序保障 | 第50-57页 |
5.2.1 立法公开制度 | 第50-52页 |
5.2.2 立法回避制度 | 第52-53页 |
5.2.3 公众立法建议反馈制度 | 第53-55页 |
5.2.4 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 第55-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