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1-12页 |
1.3.2 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 | 第12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普惠金融发展历史回顾 | 第13-17页 |
2.1 普惠金融概述 | 第13页 |
2.1.1 普惠金融概念 | 第13页 |
2.1.2 普惠金融的意义 | 第13页 |
2.2 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2.2.1 小额信贷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 | 第14页 |
2.2.2 微型金融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 第14页 |
2.2.3 普惠金融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第14页 |
2.2.4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2.3 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 | 第15-17页 |
第3章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的发展研究 | 第17-28页 |
3.1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3.2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的发展模式 | 第18-21页 |
3.2.1 第三方支付 | 第18-19页 |
3.2.2 P2P | 第19-20页 |
3.2.3 众筹 | 第20-21页 |
3.3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3.1 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是二者融合的根本原动力 | 第21页 |
3.3.2 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二者融合的驱动力 | 第21-22页 |
3.3.3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二者融合的推动力 | 第22页 |
3.4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 第22-28页 |
3.4.1 基于PEST模型分析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环境 | 第22-26页 |
3.4.2 基于SWOT模型分析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优劣势 | 第26-28页 |
第4章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实例分析——以蚂蚁金服为例 | 第28-39页 |
4.1 蚂蚁金服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 第28页 |
4.2 蚂蚁金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战略布局 | 第28-31页 |
4.3 蚂蚁金服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 第31-37页 |
4.3.1 信贷领域——蚂蚁微贷 | 第31-32页 |
4.3.2 支付领域——支付宝 | 第32-34页 |
4.3.3 投资理财领域——余额宝 | 第34-36页 |
4.3.4 保险领域——众安在线 | 第36-37页 |
4.4 蚂蚁金服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效果 | 第37-39页 |
第5章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 第39-42页 |
5.1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问题 | 第39-40页 |
5.1.1 征信体系不健全 | 第39页 |
5.1.2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 第39页 |
5.1.3 非法集资问题突出 | 第39-40页 |
5.1.4 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40页 |
5.2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建议 | 第40-42页 |
5.2.1 宏观上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 第40页 |
5.2.2 中观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41页 |
5.2.3 微观上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主体 | 第41页 |
5.2.4 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素养和意识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