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1页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优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1.4.1 本文的优点 | 第12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资本充足率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2.1 金融监管理论 | 第14页 |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4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15页 |
2.2.4 等级筹资理论 | 第15-16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稳定性的发展综述 | 第16-30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发展综述 | 第16-24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发展背景 | 第16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3.1.3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的原因 | 第18-24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发展综述 | 第24-30页 |
3.2.1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发展背景 | 第24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3.2.3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变动的原因 | 第27-30页 |
第4章 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0-40页 |
4.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4.2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 第31-32页 |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31页 |
4.2.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31页 |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31-32页 |
4.2.4 研究变量及计算公式汇总 | 第32页 |
4.3 统计分析 | 第32-35页 |
4.3.1 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32-34页 |
4.3.2 统计分析结论 | 第34-35页 |
4.4 模型设计 | 第35-40页 |
4.4.1 平稳性检验 | 第35-36页 |
4.4.2 确定影响形式 | 第36页 |
4.4.3 确定模型形式 | 第36-37页 |
4.4.4 回归分析 | 第37-40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40-42页 |
5.1 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 第40页 |
5.2 继续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注意资本充足率上限 | 第40页 |
5.3 增强银行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水平 | 第40-41页 |
5.4 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 | 第41页 |
5.5 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 第41页 |
5.6 降低信贷资产的集中度水平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