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1页 |
1.1.1 快速成形技术 | 第14-19页 |
1.1.2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 | 第19-20页 |
1.1.3 生物陶瓷材料 | 第20-2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1.2.1 生物惰性陶瓷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2 选择性激光烧结医用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3 选择性激光烧结加工生物惰性陶瓷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30-32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4.2 论文框架结构 | 第30-32页 |
第2章 材料制备及SLS烧结粉末机理 | 第32-44页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第32-33页 |
2.1.1 基体材料 | 第32页 |
2.1.2 烧结层材料 | 第32-33页 |
2.2 预烧结粉末制备 | 第33-35页 |
2.2.1 球磨法 | 第34页 |
2.2.2 预烧结粉末配比的设计 | 第34-35页 |
2.2.3 预烧结粉末的组成和制备流程 | 第35页 |
2.3 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3.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5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5-36页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2.5 基于SLS的复合生物陶瓷层制备机理 | 第39-43页 |
2.5.1 热力学烧结驱动力 | 第39-41页 |
2.5.2 激光与粉末作用机理 | 第41-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基于SLS的复合生物陶瓷层制备工艺 | 第44-60页 |
3.1 试验条件 | 第44-47页 |
3.1.1 Nd:YAG激光器 | 第44-45页 |
3.1.2 送粉平台的搭建 | 第45-4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3 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3.3.1 显微组织分析 | 第48页 |
3.3.2 能谱分析 | 第48-49页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3.4.1 工艺参数对宏观质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2 最佳烧结条件的确定 | 第51-56页 |
3.4.3 球化效应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SLS复合生物陶瓷层的微观组织分析 | 第60-73页 |
4.1 试验条件及方法 | 第60-61页 |
4.2 SLS复合生物陶瓷层微观组织分析 | 第61-66页 |
4.2.1 ASZ0复合生物陶瓷层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4.2.2 ASZ1复合生物陶瓷层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4.2.3 ASZ2复合生物陶瓷层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63-65页 |
4.2.4 ASZ3复合生物陶瓷层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65-66页 |
4.3 SLS复合生物陶瓷层能谱分布 | 第66-71页 |
4.3.1 点的能谱及成分分析 | 第66-69页 |
4.3.2 面扫描能谱图及成分分析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SLS温度场和热应力场分析 | 第73-100页 |
5.1 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模拟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5.1.1 ANSYS简介 | 第74页 |
5.1.2 ANSYS热分析 | 第74-75页 |
5.2 SLS复合生物陶瓷层的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75-82页 |
5.2.1 理论基础 | 第75-76页 |
5.2.2 温度场的模型描述和假定 | 第76-77页 |
5.2.3 几何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第77-78页 |
5.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78-79页 |
5.2.5 激光移动热源的处理 | 第79-80页 |
5.2.6 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80-82页 |
5.2.7 相变潜热的处理 | 第82页 |
5.3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8页 |
5.3.1 单道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5.3.2 多道搭接的温度场模拟结果 | 第85-88页 |
5.4 温度场的间接验证试验 | 第88-94页 |
5.4.1 试验条件 | 第89-91页 |
5.4.2 试验方法 | 第91页 |
5.4.3 成形件的球化效应 | 第91-92页 |
5.4.4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92-94页 |
5.5 间接耦合热应力场数值分析 | 第94-99页 |
5.5.1 间接耦合应力场模型的建立 | 第94-95页 |
5.5.2 间接耦合应力场模拟与讨论 | 第95-98页 |
5.5.3 激光烧结层裂纹形成的因素分析 | 第98-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SLS复合生物陶瓷层的显微硬度分析和DSC-TG分析 | 第100-116页 |
6.1 试验条件和方法 | 第100-101页 |
6.2 性能测试 | 第101-103页 |
6.2.1 DSC-TG的测定 | 第102页 |
6.2.2 显微硬度分析 | 第102-103页 |
6.3 工艺参数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6.3.1 功率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3.2 扫描速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6.3.3 搭接量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6.4 ZRO_2对烧结层的显微组织与硬度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6.4.1 不同含量的ZrO_2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4.2 不同含量的ZrO_2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6.4.3 ZrO_2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5 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法(DSC-TG)试验 | 第112-115页 |
6.5.1 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法(DSC-TG)原理概述 | 第112页 |
6.5.2 DSC-TG试验 | 第112-11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7.1 结论 | 第116-11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