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基于金纳米棒的等离子激元探针用于药物释放与生物成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概述第11-14页
        1.2.1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第11-12页
        1.2.2 Mie 理论第12-13页
        1.2.3 Gans 理论第13-14页
    1.3 影响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常见因素第14-20页
        1.3.1 不同的颗粒成分影响第14-15页
        1.3.2 颗粒不同尺寸的影响第15-16页
        1.3.3 不同颗粒形貌的影响第16-17页
        1.3.4 颗粒所处周围环境介质环境的影响第17-20页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第20-28页
    2.1 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智能化释放中的应用第20-23页
        2.1.1 热量所引发的药物释放过程第20-21页
        2.1.2 pH 变化所引发的药物释放过程第21-22页
        2.1.3 超声所引发的药物智能释放过程第22页
        2.1.4 酶所引发的药物智能释放过程第22-23页
    2.2 光声成像第23-27页
        2.2.1 光声成像的简介第24-25页
        2.2.2 光声成像的应用第25-27页
    2.3 本论文选题设计思路及创新点第27-28页
第三章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的制备第28-37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实验部分第29-31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29页
        3.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第29-30页
        3.2.3 金纳米棒的制备第30-31页
        3.2.4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制备第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3.3.1 金纳米棒的紫外光谱、TEM 表征第31-34页
        3.3.2 H2O2氧化缩短金纳米棒的紫外光谱、TEM 表征第34-35页
        3.3.3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紫外光谱、TEM、SEM 表征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纳米等离子激元用于药物释放研究第37-51页
    4.1 引言第37-38页
    4.2 实验部分第38-41页
        4.2.1 原料与试剂第38页
        4.2.2 实验仪器与操作方法第38-39页
        4.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第39页
        4.2.4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颗粒在 ITO 玻璃上的固定第39-40页
        4.2.5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探针监测抗癌药物的吸附过程第40页
        4.2.6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探针监测抗癌药物的脱附过程第40页
        4.2.7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探针原位监测证明第40-4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1-50页
        4.3.1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探针的暗场图和光谱图分析第41-42页
        4.3.2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探针对药物吸附过程的监测第42-48页
        4.3.3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探针原位监测证明第48-49页
        4.3.4 介孔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探针监测抗癌药物的释放过程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两亲性共轭聚合物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用于光声成像第51-59页
    5.1 引言第51-52页
    5.2 实验部分第52-53页
        5.2.1 原料与试剂第52页
        5.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第52页
        5.2.3 PSPAA 包覆的金纳米棒的制备第52-53页
        5.2.4 PSPAA 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用于光声成像第5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5.3.1 PSPAA 包覆的金纳米棒(AuNRs@PSPAA)紫外及形貌表征第53-56页
        5.3.2 PSPAA 包覆的金纳米棒等离子激元用于光声成像第56-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6.1 总结第59页
    6.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67-68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68-69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耦合锯齿时空混沌的虚拟光学加密系统
下一篇:新型SOI D-RESURF LDMOS高压器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