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2.1 花生红衣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22页 |
2.1.1 花生的资源分布、生产现状、用途及价值 | 第17页 |
2.1.2 花生红衣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20页 |
2.1.2.1 原花青素 | 第18-20页 |
2.1.2.2 其它成分 | 第20页 |
2.1.3 花生红衣的药理作用 | 第20-22页 |
2.1.4 花生红衣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 第22页 |
2.2 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 第22-35页 |
2.2.1 化学结构 | 第23-28页 |
2.2.1.1 单倍体 | 第23-24页 |
2.2.1.2 寡聚体 | 第24-27页 |
2.2.1.3 多聚体 | 第27-28页 |
2.2.2 生物活性 | 第28-32页 |
2.2.3 吸收代谢 | 第32-33页 |
2.2.4 毒理学研究 | 第33页 |
2.2.5 结语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花生红衣原花青素的纯化分级和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5-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药材 | 第35页 |
3.1.2 试剂 | 第35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3.1.4 红衣原花青素的分级纯化 | 第36页 |
3.1.5 UPLC-DAD-ESI-MS分析花生红衣原花青素 | 第36页 |
3.1.6 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2.1 原花青素的结构鉴定结果 | 第37-42页 |
3.2.2 不同聚合度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 | 第42-43页 |
3.2.3 讨论 | 第43-44页 |
3.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寡聚体原花青素单体成分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 第45-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4.1.1 试剂与药品 | 第45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1.3 药材 | 第45页 |
4.1.4 提取分离流程 | 第45-46页 |
4.1.5 降解反应 | 第46-4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4.2.1 花生红衣原花青素的分离与鉴定 | 第47-57页 |
4.2.2 讨论 | 第57页 |
4.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花生红衣多聚原花青素的组成成分结构鉴定 | 第59-7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5.1.1 试剂 | 第59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5.1.3 多聚原花青素的提取分离 | 第59页 |
5.1.4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定性分析和分离纯化 | 第59-60页 |
5.1.5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定量分析 | 第60-62页 |
5.1.6 多聚体的超滤分离 | 第6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5.2.1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结构测定 | 第62-65页 |
5.2.2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定量结果和多聚体的单元组成 | 第65-68页 |
5.2.3 多聚体的超滤分离结果和分子大小 | 第68-69页 |
5.2.4 讨论 | 第69页 |
5.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原花青素丙酮缩合物的制备 | 第70-74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6.1.1 试剂与药品 | 第70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6.1.3 儿茶素丙酮缩合物合成 | 第70页 |
6.1.4 二聚体丙酮缩合物合成 | 第70-7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3页 |
6.2.1 儿茶素丙酮缩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71-72页 |
6.2.2 原花青素A1丙酮缩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72-73页 |
6.3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花生红衣原花青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74-79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7.1.1 试剂与药品 | 第74页 |
7.1.2 实验仪器 | 第74-75页 |
7.1.3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75页 |
7.1.4 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抑制活性实验 | 第75页 |
7.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第75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75-78页 |
7.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75-76页 |
7.2.2 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活性 | 第76页 |
7.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第76-77页 |
7.2.4 讨论 | 第77-78页 |
7.3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八章 原花青素在花生红衣中的含量测定及不同烹饪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 | 第79-94页 |
8.1 材料与仪器 | 第79页 |
8.1.1 药材 | 第79页 |
8.1.2 试剂 | 第79页 |
8.1.3 仪器 | 第79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79-89页 |
8.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第79-80页 |
8.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花生红衣总原花青素 | 第80-86页 |
8.2.2.1 标准品的选择 | 第80页 |
8.2.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80-81页 |
8.2.2.3 回流提取单因素的探讨 | 第81-84页 |
8.2.2.3.1 溶剂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81-82页 |
8.2.2.3.2 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82-83页 |
8.2.2.3.3 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83页 |
8.2.2.3.4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8.2.2.4 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 | 第84-85页 |
8.2.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85页 |
8.2.2.6 精密度试验 | 第85-86页 |
8.2.2.7 重复性 | 第86页 |
8.2.2.8 稳定性试验 | 第86页 |
8.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86页 |
8.2.3 总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86页 |
8.2.4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红衣中10种主要成分 | 第86-89页 |
8.2.4.1 标准品溶液制备 | 第86页 |
8.2.4.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86-87页 |
8.2.4.3 质谱条件 | 第87页 |
8.2.4.4 线性关系、定量最低限和检测最低限考察 | 第87-89页 |
8.2.4.5 精密度试验、重复性、稳定性试验 | 第89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2页 |
8.3.1 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89页 |
8.3.2 不同烹饪花生中总原花青素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 第89-90页 |
8.3.3 不同烹饪方法中10个主要原花青素单体成分 | 第90-91页 |
8.3.4 讨论 | 第91-92页 |
8.5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性 | 第94-97页 |
9.1 结论 | 第94-95页 |
9.2 创新性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附图 | 第109-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