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去乙酰基真菌环氧二烯(DAM)生物合成基因簇RNA干扰验证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8页
    1.1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第10-13页
        1.1.1 红树植物及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第10页
        1.1.2 来源于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第10-12页
        1.1.3 红树内生真菌A123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第12-13页
    1.2 真菌聚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聚酮化合物的重要地位第13页
        1.2.2 真菌聚酮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第13-14页
        1.2.3 基因簇功能验证策略第14-16页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第16-18页
第一章 PKS1、PKS2基因干扰载体构建第18-34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19-26页
        1.1 实验材料第19-20页
            1.1.1 菌种和质粒第19页
            1.1.2 主要试剂第19页
            1.1.3 培养基与溶液第19页
            1.1.4 主要仪器第19-20页
        1.2 实验方法第20-26页
            1.2.1 PKS1、PKS2基因片段的克隆第20-25页
            1.2.2 含PKS1、PKS2目的片段的RNA干扰载体的构建第25-26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2.1 DAM产生菌中PKS1正向片段的克隆第26-27页
        2.2 DAM产生菌中PKS1反向片段的克隆第27-29页
        2.3 DAM产生菌中PKS2正向片段的克隆第29-31页
        2.4 DAM产生菌中PKS2反向片段的克隆第31-33页
        2.5 含PKS1、PKS2正反目的片段的干扰载体的构建第33页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第33-34页
第二章 PKS1、PKS2基因沉默突变株的获得及产物分析第34-44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1.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1.1.1 菌种和质粒第34页
            1.1.2 主要试剂第34页
            1.1.3 培养基与溶液第34-35页
            1.1.4 主要仪器第35页
        1.2 实验方法第35-37页
            1.2.1 PKS1、PKS2基因沉默突变株的获得第35-36页
            1.2.2 阳性突变株的产物分析第36-37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2.1 PKS1、PKS2基因沉默突变株的获得第37-40页
            2.1.1 拟茎点霉G818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7页
            2.1.2 pSilent-P1和pSilent-P2转化原生质体转化子抗性分离第37-38页
            2.1.3 pSilent-P1和pSilent-P2转化后干扰突变株的筛选及鉴定第38-40页
        2.2 干扰突变株产物分析第40-43页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第43-44页
第三章 PKS1和PKS2基因干扰的转录比较第44-56页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第44-48页
        1.1 实验材料第44-45页
            1.1.1 菌株第44页
            1.1.2 主要试剂第44页
            1.1.3 培养基第44-45页
            1.1.4 主要仪器第45页
        1.2 实验方法第45-48页
            1.2.1 原始高产菌株和阳性突变菌株总RNA的提取第45-46页
            1.2.2 RNA的反转录及半定量实验第46-47页
            1.2.3 RT-PCR(定量)实验第47页
            1.2.4 Phomopsis sp.G818中PKS1、PKS2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47-48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48-51页
        2.1 拟茎点霉G818和干扰突变株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第48-49页
        2.2 干扰突变菌株干扰基因的转录第49-50页
        2.3 干扰突变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第50-51页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第51-56页
第四章 结论第56-58页
附录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4-66页
致谢第66-68页
个人简历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ECFA时代海峡两岸通关便利化管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Kigamicin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