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杂原子磷铝分子筛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5页
    1.1 苯酚的传统生产方法及其缺陷第13-14页
    1.2 当前的几种清洁氧化法第14-23页
        1.2.1 N_2O 氧化法第14-15页
        1.2.2 过氧化氢氧化法第15-21页
            1.2.2.1 含钛催化剂系列第16-17页
            1.2.2.2 含铁和含铜催化剂第17-19页
            1.2.2.3 钒取代的杂多酸催化剂及其他第19-21页
        1.2.3 氧气直接氧化法第21-22页
        1.2.4 电化学氧化法第22-23页
        1.2.5 拟生化法第23页
    1.3 各氧化剂的比较第23-24页
    1.4 各种非均相催化剂的活性比较第24-25页
    1.5 本课题中目标催化剂的选择第25页
    1.6 M-AlPO_4-5 分子筛及其研究方法简介第25-34页
        1.6.1 AlPO_4-5 和M-AlPO_4-5 分子筛第25-26页
        1.6.2 磷铝分子筛的杂原子取代规律第26页
        1.6.3 新型磷铝分子筛的合成方法简介第26-27页
        1.6.4 杂原子是否进入AlPO_4-5 分子筛骨架的波谱学判据第27-34页
            1.6.4.1 X 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8页
            1.6.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28-30页
            1.6.4.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 UV-Vis)第30页
            1.6.4.4 激光拉曼光谱(LaserRaman)和紫外激光拉曼光谱(UV-LR)第30-31页
            1.6.4.5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谱(MAS-NMR)第31-32页
            1.6.4.6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XAFS)第32-33页
            1.6.4.7 电子自旋共振(ESR)第33页
            1.6.4.8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3-34页
            1.6.4.9 本节结语第34页
    1.7 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思路第34-35页
第二章 基础实验第35-41页
    2.1 仪器和试剂第35-37页
    2.2 装置第37页
    2.3 操作步骤第37页
    2.4 设备可靠性校验第37-38页
    2.5 分析方案的确定第38-39页
        2.5.1 气相色谱法分析条件第38页
        2.5.2 定性和定量分析第38-39页
    2.6 反应的评价指标第39-41页
第三章 杂原子分子筛的制备和杂原子的筛选第41-44页
第四章 V-AlPO_4-5 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活性第44-51页
    4.1 催化剂制备和表征方法第44页
    4.2 钒源和加料顺序的影响第44-47页
    4.3 钒加入量的影响第47-48页
    4.4 晶化时间的影响第48页
    4.5 反应机理初探第48-49页
    4.6 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Cr-AlPO_4-5 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活性第51-65页
    5.1 制备第51页
    5.2 表征方法第51-52页
        5.2.1 XRD第51页
        5.2.2 FT-IR第51页
        5.2.3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和原位吸附红外光谱第51-52页
        5.2.4 XPS第52页
    5.3 活性实验第5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52-58页
        5.4.1 XRD 和FT-IR第52-54页
        5.4.2 表面酸性研究第54-55页
        5.4.3 XPS 研究Cr 物种价态第55-56页
        5.4.4 催化活性及活性中心的探讨第56页
        5.4.5 机理的提出及初步验证第56-58页
    5.5 结晶动力学研究第58-63页
        5.5.1 原料和合成方法第59页
        5.5.2 测试条件和仪器第59页
        5.5.3 结晶动力学曲线的测定第59-60页
        5.5.4 结果与讨论第60-63页
            5.5.4.1 结晶动力学第60-62页
            5.5.4.2 晶化过程中母液的pH 值变化第62-63页
    5.6 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Fe-AlPO_4-5 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活性第65-77页
    6.1 Fe-AlPO_4-5 分子筛晶化动力学第65-68页
        6.1.1 原料和合成方法第65页
        6.1.2 测试条件和仪器第65页
        6.1.3 结果与讨论第65-68页
            6.1.3.1 结晶动力学第65-67页
            6.1.3.2 晶化过程中Fe~(3+)的行为初探第67-68页
    6.2 母液制备条件对于骨架Fe 含量的影响第68-74页
        6.2.1 骨架内外Fe 含量定量研究方法的建立第68-70页
        6.2.2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第70-71页
        6.2.3 结果与讨论第71-74页
            6.2.3.1 极差分析第71-72页
            6.2.3.2 方差分析第72-74页
    6.3 Fe-AlPO_4-5 分子筛的催化活性第74-75页
    6.4 小结第75-77页
第七章 Cu-AlPO_4-5 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活性第77-99页
    7.1 Cu-AlPO_4-5 分子筛的理化表征和活性第77-85页
        7.1.1 原料和合成方法第77页
        7.1.2 测试条件和仪器第77-78页
        7.1.3 结果与讨论第78-85页
            7.1.3.1 物相状况第78-79页
            7.1.3.2 形貌第79页
            7.1.3.3 分子筛骨架振动第79-80页
            7.1.3.4 表面酸性第80-81页
            7.1.3.5 表面酸强度第81页
            7.1.3.6 铜物种的鉴别第81-84页
            7.1.3.7 催化活性及活性中心的探讨第84-85页
        7.1.4 Cu -AlPO_4-5 的理化性质小结第85页
    7.2 合成因素对于骨架Cu 含量的影响第85-92页
        7.2.1 母液Cu~(2+)含量的影响第85-86页
        7.2.2 模板剂用量的影响第86-89页
        7.2.3 模板剂种类的影响第89-90页
        7.2.4 关于“速率匹配”机理的实验证据第90-92页
        7.2.5 本节小结第92页
    7.3 提高骨架Cu 含量的尝试第92-99页
        7.3.1 升温第92-93页
        7.3.2 加入HF第93-94页
        7.3.3 加入添加剂第94-97页
        7.3.4 本节小结第97-99页
第八章 关于杂原子进入分子筛骨架位的讨论第99-104页
    8.1 半径第99-101页
    8.2 价态第101页
    8.3 配位状态第101-103页
    8.4 小结第103-104页
第九章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论文创新点第112-113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液—液反应萃取制备过氧化氢基础研究
下一篇:基于系统分析的中国股份制企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