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海螺中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成分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乙肝流行病学调查 | 第13-14页 |
1.3 乙肝发病机制 | 第14-22页 |
1.3.1 乙肝病毒形态与结构 | 第14-15页 |
1.3.2 乙肝病毒基因组及变异 | 第15-17页 |
1.3.3 乙肝病毒入侵及复制过程 | 第17-18页 |
1.3.4 乙型肝炎免疫耐受 | 第18-22页 |
1.4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1.4.1 诊断原则 | 第22页 |
1.4.2 诊断分类 | 第22页 |
1.4.3 鉴别诊断 | 第22页 |
1.4.4 HBV感染的标记物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 | 第22-24页 |
1.5 抗乙肝药物的临床治疗状况 | 第24-28页 |
1.5.1 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 第24页 |
1.5.2 核苷(酸)类似物 | 第24-25页 |
1.5.3 双环醇(bicyclol) | 第25-26页 |
1.5.4 免疫调节剂 | 第26页 |
1.5.5 苦参素(kusenin) | 第26页 |
1.5.6 单味药 | 第26-27页 |
1.5.7 复方药 | 第27-28页 |
1.6 植物中天然产物的抗乙肝研究 | 第28-32页 |
1.6.1 苯丙素类物质 | 第28-29页 |
1.6.2 醌类物质 | 第29页 |
1.6.3 黄酮类物质 | 第29-30页 |
1.6.4 萜类化合物 | 第30-31页 |
1.6.5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31-32页 |
1.7 海洋药物的研究 | 第32-35页 |
1.7.1 萜类 | 第32页 |
1.7.2 肽类 | 第32-33页 |
1.7.3 生物碱 | 第33页 |
1.7.4 聚醚 | 第33页 |
1.7.5 甾类 | 第33-35页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5-36页 |
第2章 闽南海螺粗提物的活性鉴定 | 第36-48页 |
2.1 筛选模型 | 第36页 |
2.2 实验原材料 | 第36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4 化学试剂及生物制剂 | 第36-37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2.5.1 海螺粗提物制备 | 第37页 |
2.5.2 细胞培养 | 第37-38页 |
2.5.3 确定实验最佳条件 | 第38页 |
2.5.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8-39页 |
2.5.5 粗提物的抗HBV活性评价 | 第39-41页 |
2.5.6 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2.6.1 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 第42-43页 |
2.6.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3-44页 |
2.6.3 海螺粗提物的抗HBV活性评价 | 第44-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海螺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和初步筛选 | 第48-56页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2.1 有效成分分离提取 | 第48-49页 |
3.2.2 有效组分活性初筛 | 第49页 |
3.3 分离流程图 | 第49-50页 |
3.4 有效组分抗HBV活性的结果 | 第50-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海螺中单体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活性评价 | 第56-7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4.2 结构鉴定 | 第56-62页 |
4.3 单体化合物的抗HBV活性评价 | 第62-68页 |
4.3.1 化合物1对抗HBV活性情况 | 第63-64页 |
4.3.2 化合物3对抗HBV活性情况 | 第64-66页 |
4.3.3 化合物7对抗HBV活性情况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70-72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5.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