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生活论文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2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及运行现状第9-21页
        1.2.1 国外研究及运行现状第9-15页
        1.2.2 国内研究及运行现状第15-21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与方法第21-23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页
        1.3.3 研究方法第21-23页
2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概况第23-31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清运量第23-24页
        2.2.1 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第23页
        2.2.2 生活垃圾的清运量第23-24页
    2.3 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热值第24-25页
    2.4 生活垃圾收运第25-27页
        2.4.1 收运模式第25-26页
        2.4.2 收运系统第26页
        2.4.3 转运设施第26-27页
    2.5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第27-29页
    2.6 生活垃圾处理监管第29页
    2.7 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第29页
    2.8 存在的问题第29-31页
        2.8.1 现有设施处理能力不足第29-30页
        2.8.2 垃圾处理结构存在缺陷第30页
        2.8.3 垃圾收运体系尚不完善第30页
        2.8.4 分类体系不完善,分类效果不理想第30-31页
3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研究第31-49页
    3.1 概述第31-36页
        3.1.1 垃圾分类方式第31-34页
        3.1.2 垃圾分类方法第34-36页
    3.2 重庆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第36页
    3.3 重庆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可行性第36-39页
        3.3.1 重庆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清运量预测第36-37页
        3.3.2 重庆市生活垃圾成分及热值预测第37-38页
        3.3.3 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预测第38-39页
        3.3.4 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及设施需求预测第39页
    3.4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第39-44页
        3.4.1 源头不分类(方案 1)第39-40页
        3.4.2 源头粗分类(方案 2)第40-41页
        3.4.3 源头细分类(方案 3)第41-42页
        3.4.4 源头细分类(方案 4)第42-43页
        3.4.5 源头细分类(方案 5)第43-44页
    3.5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公众调查第44-49页
        3.5.1 调查背景第44-45页
        3.5.2 调查期望值第45页
        3.5.3 调查内容设置第45页
        3.5.4 信息反馈第45-47页
        3.5.5 结果评价第47-49页
4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优化第49-65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第49-50页
    4.3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优化模型第50-51页
        4.3.1 常用的优化模型第50页
        4.3.2 优化模型的选择第50-51页
    4.4 层次分析法第51-57页
        4.4.1 基本概念第51-52页
        4.4.2 基本原理第52页
        4.4.3 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第52页
        4.4.4 基本步骤第52-57页
        4.4.5 计算第57页
    4.5 层次分析法在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选择的应用第57-65页
        4.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7-58页
        4.5.2 应用第58-62页
        4.5.3 结果分析第62-65页
5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对策第65-77页
    5.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65-72页
        5.1.1 加强组织领导第65-66页
        5.1.2 明确工作职责第66页
        5.1.3 落实经费保障第66页
        5.1.4 推行先进技术和分类技术标准第66-68页
        5.1.5 推进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第68-71页
        5.1.6 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范围第71页
        5.1.7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第71-72页
    5.2 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第72-74页
        5.2.1 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到社区治理第72-73页
        5.2.2 运用激励奖励机制第73页
        5.2.3 适当采取强制性措施第73-74页
    5.3 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第74-75页
    5.4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第75页
    5.5 发挥法制的保障作用第75-7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主要结论第77页
    6.2 展望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分析与出路探究
下一篇:夏丏尊作文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