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昆虫的免疫防卫系统 | 第12-15页 |
1.2.2 昆虫的酚氧化酶系统 | 第15-16页 |
1.2.3 蝗虫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4 昆虫固有免疫的发生时间 | 第16-17页 |
1.2.5 高通量测序的原理及其应用 | 第17-19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2.1 材料 | 第21-23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2.1.2 供试昆虫 | 第21页 |
2.1.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1-22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5 培养基和溶液 | 第22页 |
2.1.6 主要使用的软件 | 第22-23页 |
2.2 东亚飞蝗免疫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 第23-27页 |
2.2.1 蝗绿僵菌孢悬液的制备及东亚飞蝗的侵染 | 第23页 |
2.2.2 东亚飞蝗免疫组织的分离 | 第23页 |
2.2.3 免疫组织总RNA的提取及其质量的检测 | 第23-25页 |
2.2.4 东亚飞蝗免疫组织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注释及其序列分析 | 第25-27页 |
2.3 差异表达基因中免疫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27页 |
2.4 测序数据的定量验证 | 第27-29页 |
2.5 PPO上游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干扰 | 第29-33页 |
2.5.1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dsRNA的合成 | 第29-31页 |
2.5.2 dsRNA的注射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9页 |
3.1 蝗绿僵菌在东亚飞蝗体表的生长分化和侵染阶段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 RNA样品的制备及质量检测 | 第34-36页 |
3.2.1 脂肪体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4-35页 |
3.2.2 血细胞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5-36页 |
3.3 Illumina测序及其质量评估 | 第36-37页 |
3.4 基因的鉴定、功能注释及分类 | 第37-39页 |
3.5 蝗绿僵菌侵染不同阶段免疫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9-46页 |
3.5.1 脂肪体在蝗绿僵菌侵染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9-43页 |
3.5.2 血细胞在蝗绿僵菌侵染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3-46页 |
3.6 免疫相关基因的RT-qPCR验证 | 第46-47页 |
3.7 PPO通路上游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干扰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4页 |
4.1 蝗绿僵菌诱导的东亚飞蝗免疫反应过程中侵染时期的确定 | 第49页 |
4.2 蝗绿僵菌侵染过程中宿主脂肪体差异基因的变化 | 第49-51页 |
4.3 蝗绿僵菌侵染过程中宿主血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化 | 第51-53页 |
4.4 关于PPO通路上游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干扰 | 第53-54页 |
5 结论以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