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Summary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水资源评价综述 | 第11-12页 |
1.3 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生态足迹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生态足迹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水资源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1 水资源生态足迹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2 水资源生态足迹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及计算方法 | 第18-22页 |
2.1.1 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 第18-19页 |
2.1.2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 第19-21页 |
2.1.3 水资源生态赤字 | 第21页 |
2.1.4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 | 第21页 |
2.1.5 时间动态模型及变化速率分析法 | 第21-22页 |
2.1.6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 第22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6页 |
2.2.1 自然状况 | 第22页 |
2.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23页 |
2.2.3 水资源现状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3页 |
3.1 武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26-27页 |
3.2 武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27-29页 |
3.2.1 武威市各行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 第27-28页 |
3.2.2 武威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 第28-29页 |
3.3 武威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 第29-30页 |
3.4 武威市水资源生态赤字动态分析 | 第30-31页 |
3.5 变化速率和剪刀差计算与分析 | 第31-33页 |
3.6 武威市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33-35页 |
3.7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 第35-36页 |
3.8 武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与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3.8.1 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8.2 通径分析 | 第37-41页 |
3.9 武威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灰色理论的武威市水资源状况预测 | 第43-51页 |
4.1 一阶灰色GM(1,1)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2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4-45页 |
4.3 对未来水资源的预测 | 第45-47页 |
4.3.1 对农业用水量的预测 | 第45页 |
4.3.2 对工业用水量的预测 | 第45-46页 |
4.3.3 对生活用水量的预测 | 第46页 |
4.3.4 对人均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 | 第46-47页 |
4.4 二阶灰色模型GM(2,1)预测 | 第47-51页 |
第五章 武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51-53页 |
5.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 | 第51页 |
5.2 调整行业用水结构,提高水的利用率 | 第51页 |
5.3 兴修水利工程,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 第51-52页 |
5.4 实施污水再循环利用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7页 |
6.1 结论 | 第53-55页 |
6.2 讨论 | 第55-56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