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交强险赔付模式的类型及其保障水平比较 | 第11-17页 |
1.1 交强险的赔偿范围与赔付模式 | 第11页 |
1.2 交强险责任赔付模式的类型 | 第11-12页 |
1.2.1 第三者通用限额模式 | 第11页 |
1.2.2 第三者分项限额模式 | 第11页 |
1.2.3 事故通用限额模式 | 第11-12页 |
1.2.4 事故分项限额模式 | 第12页 |
1.3 不同类型赔付模式的保障水平比较 | 第12-17页 |
第2章 我国交强险赔付模式的特点及其缺陷分析 | 第17-29页 |
2.1 我国交强险赔付模式的特点 | 第18页 |
2.1.1 实行分责限额 | 第18页 |
2.1.2 实行事故分项限额 | 第18页 |
2.1.3 不盈不亏的经营模式 | 第18页 |
2.2 我国交强险赔付模式的缺陷 | 第18-25页 |
2.2.1 赔付周期冗长 | 第19-20页 |
2.2.2 保障水平低 | 第20-22页 |
2.2.3 存在较大社会道德风险 | 第22-23页 |
2.2.4 投保人的投保目的落空 | 第23页 |
2.2.5 不利于指引和教育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规 | 第23-24页 |
2.2.6 不利于实现交强险向低费率高保障的模式转变 | 第24页 |
2.2.7 与上位立法存在冲突 | 第24-25页 |
2.3 我国采用现行赔付模式的理由不充分 | 第25-29页 |
第3章 交强险赔付模式的比较法考察及其启示 | 第29-41页 |
3.1 欧盟的交强险制度 | 第29-37页 |
3.1.1 赔偿责任限额高 | 第30-32页 |
3.1.2 保障范围广 | 第32-35页 |
3.1.3 保险费率较低 | 第35-37页 |
3.2 日本的交强险制度 | 第37-39页 |
3.2.1 采用严格责任归责原则 | 第37-38页 |
3.2.2 赔付范围不包括财产损失 | 第38页 |
3.2.3 赔付责任限额较高 | 第38-39页 |
3.2.4 设置暂付金 | 第39页 |
3.3 比较法考察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4章 我国交强险赔付模式的改革 | 第41-46页 |
4.1 近期改革措施 | 第41-43页 |
4.1.1 合理调整当前交强险限额分项的配置并适当提高分项赔付限额 | 第41-42页 |
4.1.2 对交强险人身伤亡的赔付限额进行重新分类 | 第42-43页 |
4.2 中期改革措施 | 第43-44页 |
4.2.1 取消交强险被保险人无责任赔付限额 | 第43-44页 |
4.2.2 将事故财产损失排除在交强险赔偿范围之外 | 第44页 |
4.3 远期改革措施 | 第44-46页 |
4.3.1 事故赔付限额基准采用第三者赔付模式 | 第44-45页 |
4.3.2 事故赔付项目采用通用限额赔付模式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