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緒論 | 第12-14页 |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第12页 |
第二節 選題意義 | 第12-13页 |
第三節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概貌 | 第14-26页 |
第一節 作者生平 | 第14-15页 |
一 蘭茂生平 | 第14-15页 |
二 畢拱辰生平 | 第15页 |
第二節 成書時間及傳世版本 | 第15-18页 |
一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的成書時間 | 第15-17页 |
二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的傳世版本 | 第17-18页 |
第三節 前修時彥的研究成果 | 第18-23页 |
一 《韻略易通》的研究成果 | 第18-21页 |
二 《韻略匯通》的研究成果 | 第21-23页 |
第四節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的學術影響及後人的學術評價 | 第23-26页 |
一 《韻略易通》的學術影響及後人的學術評價 | 第23-24页 |
二 《韻略匯通》的學術影響及後人的學術評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的相同點 | 第26-115页 |
第一節 編纂體例同 | 第26页 |
一 《韻略易通》的體例 | 第26页 |
二 《韻略匯通》的體例 | 第26页 |
第二節 小韻次序同 | 第26-32页 |
第三節 小韻首字同 | 第32-45页 |
第四節 韻字次序同 | 第45-115页 |
第四章 《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的差異 | 第115-329页 |
第一節 《韻略匯通》對《韻略易通》韻部的歸併 | 第115-133页 |
一 真文、侵尋的合併 | 第115-118页 |
二 廉纖、先全的合併 | 第118-121页 |
三 緘咸與山寒、先全、江陽的合併 | 第121-130页 |
四 端桓併入山寒 | 第130-133页 |
第二節 入聲字的分併 | 第133-138页 |
一 真文入聲併入東洪 | 第133-134页 |
二 晴字入聲併入真尋 | 第134-137页 |
三 端桓入聲併入江陽 | 第137-138页 |
第三節 音類的分併 | 第138-146页 |
第四節 《韻略匯通》對《韻略易通》小韻首字的變更 | 第146-159页 |
一 因韻部歸併引起小韻首字的變更 | 第147-155页 |
二 小韻內部韻字次序發生變化引起的小韻首字變更 | 第155-156页 |
三 因讀音發生變化引起的小韻首字變更 | 第156-157页 |
四 韻字僅見於《韻略匯通》而引起小韻首字的變更 | 第157-159页 |
第五節 《韻略匯通》對《韻略易通》小韻的歸併與離析 | 第159-164页 |
一 小韻的歸併 | 第159-162页 |
二 小韻的離析 | 第162-164页 |
第六節 《韻略匯通》對《韻略易通》韻字的變更 | 第164-184页 |
一 書寫上存在細微差異的 | 第167-169页 |
二 異體字問題 | 第169-175页 |
三 其他 | 第175-184页 |
第七節 異讀不同 | 第184-267页 |
一 《韻略匯通》有,《韻略易通》無的異讀 | 第184-265页 |
二 《韻略匯通》無,《韻略易通》有的異讀 | 第265-267页 |
第八節 釋義不同 | 第267-305页 |
一 釋義外延有異 | 第288-295页 |
二 釋義迥異 | 第295-305页 |
第九節 韻字增損問題 | 第305-329页 |
一 《韻略匯通》增加韻字 | 第305-322页 |
二 《韻略匯通》減少韻字 | 第322-329页 |
第五章 結語 | 第329-334页 |
第一節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相同點 | 第329-330页 |
一 編纂體例 | 第329页 |
二 小韻次序 | 第329页 |
三 小韻首字 | 第329页 |
四 韻字次序 | 第329-330页 |
第二節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的差異 | 第330-334页 |
一 韻部的不同 | 第330页 |
二 小韻首字的不同 | 第330-331页 |
三 小韻歸併、小韻離析 | 第331页 |
四 韻字變更 | 第331页 |
五 異讀不同 | 第331-332页 |
六 釋義不同 | 第332页 |
七 《韻略匯通》增損韻字 | 第332-334页 |
參考文獻 | 第334-3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