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违约风险度量--基于修正的KMV模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0-1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0页
        1.3.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3 技术路线第11页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11-13页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第13-24页
    2.1 文献综述第13-15页
        2.1.1 国外文献综述第13-14页
        2.1.2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5页
    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第15-18页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5-16页
        2.2.2 监督技术假说第16-17页
        2.2.3 流动性假说第17-18页
    2.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第18-21页
        2.3.1 资产重组原理第18-19页
        2.3.2 风险隔离原理第19-20页
        2.3.3 信用增级原理第20-21页
    2.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形成的理论基础第21-24页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1-22页
        2.4.2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第22页
        2.4.3 风险传染理论第22-24页
第3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传染效应及违约风险度量第24-37页
    3.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表现形式第24-29页
        3.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类第24-26页
        3.1.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违约风险表现形式第26-29页
    3.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传染效应第29-32页
        3.2.1 银行间复杂的网络关系第29-30页
        3.2.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产生第30-31页
        3.2.3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第31-32页
    3.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传导机制第32-34页
        3.3.1 基础资产销售环节第32页
        3.3.2 资产支持证券的设计和销售环节第32-33页
        3.3.3 资产支持证券的再次证券化环节第33-34页
    3.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违约风险度量模型第34-35页
        3.4.1 KMV模型第34页
        3.4.2 CPV模型第34-35页
        3.4.3 CreditMertics模型第35页
        3.4.4 Credit Risk+模型第35页
    3.5 四种违约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分析第35-37页
第4章 KMV模型及其修正第37-45页
    4.1 KMV模型的发展历程第37页
    4.2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第37-41页
        4.2.1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BSM模型第37-39页
        4.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违约的BSM模型解释第39-41页
    4.3 KMV模型的局限性第41-42页
    4.4 KMV模型的修正第42-45页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违约风险的实证分析第45-53页
    5.1 基于修正前的KMV模型的违约风险度量第47-49页
    5.2 基于修正后的KMV模型的违约风险度量第49-51页
    5.3 实证分析结果比较第51-53页
第6章 结论及建议第53-58页
    6.1 结论第53页
    6.2 建议第53-58页
        6.2.1 宏观建议第53-55页
        6.2.2 微观指导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沪剧发展研究
下一篇:从财务角度探析博瑞传播并购的游戏业务的经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