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6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文革至改革开放沪剧的发展生态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文革时期沪剧的生存状况 | 第19-27页 |
一、样板戏中的沪剧 | 第19-24页 |
二、“文艺黑线专政”阴云下的剧团与人员 | 第24-27页 |
第二节 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沪剧的发展情形 | 第27-31页 |
一、徘徊中前行:“两个凡是”方针与沪剧 | 第27-28页 |
二、批判极左文艺政策与沪剧界平反活动的开展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新时期沪剧的发展脉络 | 第31-57页 |
第一节 萧条后的复苏——沪剧走出低谷(1978——1981) | 第31-37页 |
一、演出机构和人员的重组 | 第31-34页 |
二、排演新剧目与参加文艺汇演 | 第34-37页 |
第二节 春来百花开——新生态下沪剧的繁荣(1982——1995) | 第37-49页 |
一、“回娘家”:沪剧下乡巡演情况 | 第37-41页 |
二、优秀剧目从戏曲舞台走向电视荧屏 | 第41-46页 |
三、编导演音舞美取得新进展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多元与危机——沪剧面临的困境(1996——) | 第49-57页 |
一、商业化浪潮对沪剧的冲击 | 第49-53页 |
二、文艺体制改革下沪剧的发展 | 第53-57页 |
第三章 沪剧面临困境的内外因由 | 第57-84页 |
第一节 院团体制僵化 | 第57-63页 |
一、全员聘任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57-60页 |
二、“文艺托管”等后续改革的不足 | 第60-63页 |
第二节 人才的断层与匮乏 | 第63-69页 |
一、表演人员的断层 | 第63-66页 |
二、编创人才的匮乏 | 第66-69页 |
第三节 沪剧传唱与排演的载体缺失 | 第69-77页 |
一、语言载体——上海方言日渐流失 | 第69-73页 |
二、排练表演场地短缺 | 第73-77页 |
第四节 沪剧受众文化娱乐消费取向的流变 | 第77-84页 |
一、多元文化生活下沪剧的生存空间 | 第77-81页 |
二、沪剧受众欣赏习惯和审美倾向的转化 | 第81-84页 |
结语 | 第84-89页 |
附录:口述资料整理 | 第89-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