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论文--刀具论文--铣刀论文

高速切削立铣刀温度场及热冲击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高速切削刀具热源法温度场建模研究第10-11页
        1.2.2 高速切削刀具温度测量研究第11页
        1.2.3 高速切削刀具导热反问题研究第11-12页
        1.2.4 高速切削刀具温度场仿真研究第12页
        1.2.5 高速切削刀具热冲击特性及仿真研究第12-13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3-15页
        1.4.1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2 立铣刀动态温度场数学建模第15-24页
    2.1 斜角切削原理第15-16页
    2.2 瞬时切削厚度和刀屑接触长度计算第16-18页
        2.2.1 瞬时切削厚度第16-17页
        2.2.2 刀屑接触长度第17-18页
    2.3 热源法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2.3.1 瞬时点热源的温度场第18-20页
        2.3.2 瞬时有限长螺旋线热源的温度场第20-21页
        2.3.3 瞬时有限大螺旋面线热源的温度场第21页
    2.4 立铣刀侧刃切削温度场的计算第21-23页
        2.4.1 确定逆铣的积分限第21-23页
        2.4.2 MATLAB数值积分计算第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切削温度测量实验第24-27页
    3.1 立铣刀切削温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24-26页
        3.1.1 铣削温度实验的基本原理第24页
        3.1.2 铣削温度实验的条件第24-25页
        3.1.3 铣削温度实验结果第25-26页
    3.2 本章小结第26-27页
4 高速铣削热流密度导热反问题求解第27-32页
    4.1 粒子群算法第27-28页
    4.2 热流密度的级数逼近和求解第28页
    4.3 计算流程第28-29页
    4.4 粒子群算法的MATLAB程序实现第29-31页
        4.4.1 MATLAB语言第29页
        4.4.2 M文件第29-30页
        4.4.3 函数调用第30-31页
    4.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5 高速铣削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仿真第32-43页
    5.1 有限元法简介第32页
    5.2 ANSYS热分析第32-34页
        5.2.1 热传递的方式第32-33页
        5.2.2 热分析分类第33-34页
    5.3 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第34-35页
        5.3.1 APDL简介第34页
        5.3.2 参数第34页
        5.3.3 宏语言和程序控制第34-35页
    5.4 立铣刀三维实体有限元仿真前处理技术第35-37页
        5.4.1 立铣刀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第35页
        5.4.2 定义材料属性第35-36页
        5.4.3 立铣刀三维实体网格划分第36-37页
    5.5 立铣刀三维有限元仿真的加载及求解第37-42页
        5.5.1 载荷加载和边界条件第37-38页
        5.5.2 求解结果及分析第38-42页
    5.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6 高速铣削的热冲击特性及有限元分析第43-51页
    6.1 高速切削刀具的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分析第43-45页
        6.1.1 高速切削刀具的失效形式第43-44页
        6.1.2 高速切削刀具失效机理分析第44-45页
    6.2 热冲击问题的有限元分析第45-50页
        6.2.1 热-结构耦合分析第45页
        6.2.2 分析结果及分析第45-50页
    6.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7.1 结论第51-52页
        7.1.1 总结第51页
        7.1.2 主要创新点第51-52页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附录第61-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67页
导师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日报》笔译实践报告--网络英语新闻翻译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书法”的译介—蒋彝与陈廷祐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