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1“排除合理怀疑”概述 | 第10-16页 |
1.1“排除合理怀疑”的缘起 | 第10-12页 |
1.2“排除合理怀疑”的涵义 | 第12-14页 |
1.3“排除合理怀疑”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3.1 认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3.2 价值论基础 | 第15-16页 |
2“排除合理怀疑”在我国入法的意义 | 第16-20页 |
2.1 有利于引导证据思维方式转变 | 第17-18页 |
2.2 有利于保障案件裁判的正当性 | 第18-19页 |
2.3 有利于克服“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过于客观化的不足 | 第19-20页 |
3“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的关系 | 第20-25页 |
3.1“排除合理怀疑”与证据确实、充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1-22页 |
3.2“排除合理怀疑”对证据确实、充分的解释补充功能 | 第22-23页 |
3.3“排除合理怀疑”未降低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 | 第23-25页 |
4 法官滥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风险防范 | 第25-34页 |
4.1“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条件 | 第26-28页 |
4.1.1 怀疑要合理与有据 | 第26-27页 |
4.1.2 裁判者要具备良知 | 第27-28页 |
4.1.3“排除合理怀疑”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 | 第28页 |
4.2 内在制约 | 第28-30页 |
4.2.1 经验法则 | 第28-30页 |
4.2.2 逻辑法则 | 第30页 |
4.3 外在制约 | 第30-34页 |
4.3.1 以判例解释指导“排除合理怀疑”的贯彻 | 第30-31页 |
4.3.2 完善合议庭评议机制 | 第31-32页 |
4.3.3 要求裁判文书心证公开 | 第32-33页 |
4.3.4 保障司法裁判者的独立性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 文献 | 第35-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