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分类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导师责权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英文摘要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10-12页
        1.1 课题选题的缘由第10-11页
        1.2 课题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4页
        2.1 国内研究状况第12-13页
        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3 研究述评第14页
    4 研究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4.1 课题研究的目标第14页
        4.2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4-15页
        4.3 课题的技术路线第15-16页
    5 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导师责权理论研究第17-21页
    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1.1 导师第17页
        1.2 导师制第17页
        1.3 导师责权第17-18页
        1.4 学术学位导师和专业学位导师第18页
    2 教师权利契约关系学说第18页
    3 管理学责权利三角定理第18-19页
    4 导师责权体系构建的原则第19-21页
        4.1 统一性原则第19页
        4.2 灵活性原则第19页
        4.3 主体性原则第19-21页
第3章 国外导师责权制的演变第21-27页
    1 英国导师责权制的演变第21-23页
        1.1 英国导师制的历史第21页
        1.2 英国导师责权制现状第21-23页
    2 美国导师制的演变第23-27页
        2.1 美国导师制的历史第23-24页
        2.2 美国导师责权现状第24-27页
第4章 我国导师责权制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第27-38页
    1 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发展历程第27-28页
    2 我国导师责权制的现状第28-30页
        2.1 导师责权制现状第28-29页
        2.2 复合导师制第29-30页
    3 我国导师责权制存在的问题第30-38页
        3.1 选聘制度不完善第30-33页
        3.2 责权规定不全面第33-34页
        3.3 考核制度不健全第34-36页
        3.4 导师培训流于形式第36-38页
第5章 分类培养模式下导师责权制度构建第38-47页
    1 构建导师责权体系的必要性第38-39页
        1.1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保证第38页
        1.2 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的根基第38页
        1.3 导师考核评价的依据第38-39页
        1.4 顺应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发展要求第39页
    2 逐步完善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制度,形成完整体系第39-40页
        2.1 淡化导师荣誉,实行导师岗位制度第39页
        2.2 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有进有退的聘任制第39-40页
        2.3 建立师生互选机制第40页
        2.4 不同类型导师遴选第40页
    3 健全导师培训制度,提升指导能力第40-42页
        3.1 重视新导师的岗前培训第40-41页
        3.2 加强导师在岗培训,提升导师指导水平第41页
        3.3 不同类型导师培训第41-42页
    4 明晰导师岗位职责和岗位权利第42-44页
        4.1 岗位职责第42-43页
        4.2 岗位权力第43-44页
    5 完善导师考核评价制度,形成适度流动第44-47页
        5.1 发展性与奖惩性相结合第44页
        5.2 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第44-45页
        5.3 考评对象的差异性第45-46页
        5.4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第46页
        5.5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导师评价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玉米DH和BC群体鉴定耐旱QTL及选育耐旱材料
下一篇: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病主效QTL的克隆与抗病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