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病主效QTL的克隆与抗病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表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9页
    1.1 玉米甘蔗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第12-19页
        1.1.1 玉米矮花叶病的分布与危害第12-13页
        1.1.2 玉米矮花叶病的致病病原菌第13页
        1.1.3 甘蔗花叶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第13-16页
        1.1.4 玉米甘蔗花叶病毒病的病症及防治措施第16-17页
        1.1.5 玉米甘蔗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方法第17-18页
        1.1.6 玉米甘蔗花叶病毒病抗病种质资源筛与选抗性遗传研究第18-19页
        1.1.7 玉米甘蔗花叶病毒病的抗病机理研究第19页
    1.2 植物抗病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1 植物抗病R基因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2 植物数量抗性位点(QRL)研究进展第20页
        1.2.3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 植物抗病毒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1 植物RNA沉默介导的抗病机制第21-22页
        1.3.2 植物隐性基因介导的被动抗性第22页
        1.3.3 植物显性基因介导的主动抗性第22-23页
    1.4 植物硫氧还蛋白研究进展第23-27页
        1.4.1 植物中Trxh的分类第23-24页
        1.4.2 植物中Trxh的多重性与亚细胞定位第24页
        1.4.3 植物中Trxh蛋白的氧化还原活性第24-25页
        1.4.4 植物中Trxh蛋白的分子伴侣活性第25-26页
        1.4.5 植物中Trxh蛋白的信号分子功能第26页
        1.4.6 Trxh与植物抗病第26-27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病主效QTL位点Scmv1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第29-43页
    2.1 前言第29页
    2.2 材料第29页
        2.2.1 玉米材料第29页
        2.2.2 接种病原物第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3.1 性状调查第29-30页
        2.3.2 分子标记开发第30页
        2.3.3 基因型鉴定第30-32页
        2.3.4 BAC文库筛选及覆盖Scmv1的BAC重叠群构建第32-33页
        2.3.5 BAC序列分析与候选基因预测第33页
        2.3.6 候选基因半定量检测第33-35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2.4.1 两个F_6代RILs群体中Scmv1区段的验证第35-36页
        2.4.2 利用两个F_6代RIL群体进一步精细定位第36-38页
        2.4.3 BAC文库筛选及覆盖Scmv1区段的BAC重叠群构建第38-39页
        2.4.4 候选基因预测第39-40页
        2.4.5 候选基因的确定第40-41页
    2.5 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ZmTrxh基因的功能验证第43-55页
    3.1 前言第43页
    3.2 材料第43-45页
        3.2.1 植物材料第43页
        3.2.2 玉米BAC阳性克隆第43页
        3.2.3 SCMV病原菌第43页
        3.2.4 转基因互补载体第43-44页
        3.2.5 RNA干扰载体第44页
        3.2.6 农杆菌株系及转基因受体第44页
        3.2.7 试剂第44-45页
    3.3 实验方法第45-49页
        3.3.1 互补载体的构建与转化第45-48页
        3.3.2 RNA干扰载体的构建与转化第48页
        3.3.3 互补转基因植株的抗性鉴定第48页
        3.3.4 互补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型鉴定第48-4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3.4.1 BAC克隆及载体的大量酶切第49页
        3.4.2 互补表达载体连接及电击转化第49-50页
        3.4.3 互补表达载体阳性克隆的检测与鉴定第50-51页
        3.4.4 互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及转基因实验第51页
        3.4.5 互补转基因植株基因型与抗性鉴定第51-53页
        3.4.6 RNA干扰载体的构建与转化第53页
    3.5 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ZmTrxh基因特征与蛋白功能分析第55-75页
    4.1 前言第55页
    4.2 材料与试剂配制第55-58页
        4.2.1 植物材料第55页
        4.2.2 载体第55-56页
        4.2.3 试剂第56页
        4.2.4 溶液配制第56-58页
    4.3 实验方法第58-64页
        4.3.1 病毒接种第58页
        4.3.2 植物组织RNA提取及表达检测第58页
        4.3.3 RACE反应引物的设计第58页
        4.3.4 ZmTrxh全长cDNA序列获得第58-61页
        4.3.5 载体构建第61页
        4.3.6 亚细胞定位第61-62页
        4.3.7 玉米中TRX基因家族的聚类分析第62页
        4.3.8 三维结构预测第62页
        4.3.9 ZmTrxh蛋白活性测定第62-64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4-72页
        4.4.1 ZmTrxh基因编码区及启动子序列分析第64页
        4.4.2 ZmTrxh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第64-66页
        4.4.3 ZmTrxh全长cDNA的获得第66-67页
        4.4.4 ZmTrxh蛋白系统发生树构建第67-69页
        4.4.5 ZmTrxh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69-70页
        4.4.6 ZmTrxh三维结构的预测第70-71页
        4.4.7 ZmTrxh蛋白活性测定第71-72页
    4.5 讨论第72-75页
第五章 ZmTrxh介导的抗病机理研究第75-91页
    5.1 前言第75页
    5.2 材料第75-76页
        5.2.1 植物材料第75页
        5.2.2 菌株与载体第75-76页
        5.2.3 试剂与溶液配制第76页
    5.3 实验方法第76-83页
        5.3.1 SCMV病毒粒子及RNA提取第76-77页
        5.3.2 玉米瞬时表达系统第77页
        5.3.3 抗病自交系酵母文库构建与筛选第77-81页
        5.3.4 SCMV编码蛋白文库的构建与筛选第81页
        5.3.5 蛋白互作验证第81-82页
        5.3.6 SA和JA相关途径的基因表达第82-83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83-89页
        5.4.1 ZmTrxh瞬时过量表达对SCMV RNA的影响第83页
        5.4.2 酵母文库的构建与筛选第83-84页
        5.4.3 ZmTrxh与寄主蛋白的互作第84-86页
        5.4.4 ZmTrxh与SCMV编码蛋白的互作第86-87页
        5.4.5 SCMV编码蛋白与寄主蛋白的互作第87-88页
        5.4.6 SA和JA抗病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第88页
        5.4.7 ZmTrxh抗病毒分子机制模型第88-89页
    5.5 讨论第89-91页
第六章 结论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2页
附录第102-108页
    附表1. 本研究所用引物序列第102-104页
    附表2. 玉米基因组中ZmTrxh同源蛋白的分布第104-105页
    附表3. 96份国内玉米自交系表型及分群第105-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个人简历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类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导师责权制研究
下一篇:类风湿关节炎靶向地塞米松高分子前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