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2.1 煤灰熔融温度研究 | 第15-22页 |
2.1.1 煤灰中的主要化学组成 | 第15-17页 |
2.1.2 煤灰在高温下的矿物质转化 | 第17-20页 |
2.1.3 煤灰熔融温度的预测 | 第20-22页 |
2.2 煤灰高温黏度研究进展 | 第22-33页 |
2.2.1 熔体中化学组成对流动性的影响 | 第22-25页 |
2.2.2 熔渣形态及煤灰的临界黏度温度 | 第25-29页 |
2.2.3 煤灰的高温黏度模型 | 第29-33页 |
2.3 煤灰的高温流变性研究 | 第33-35页 |
2.4 煤灰的高温物相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第3章 高灰熔点煤的灰熔融性改善方法及机理 | 第37-57页 |
3.1 煤灰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3.1.1 煤灰制备及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3.1.2 煤灰熔融温度测定 | 第38页 |
3.1.3 煤灰的高温热处理及物相分析 | 第38页 |
3.1.4 煤灰的热力学计算 | 第38-39页 |
3.2 典型助熔剂对朱集西洗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39-49页 |
3.2.1 助熔剂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 CaCO_3的助熔剂机理 | 第41-43页 |
3.2.3 Fe_2O_3的助熔剂机理 | 第43-45页 |
3.2.4 复合助熔剂的助熔剂机理 | 第45-46页 |
3.2.5 白云石的助熔剂机理 | 第46-47页 |
3.2.6 典型助熔剂对熔融过程中液相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 铁矿石对晋城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49-55页 |
3.3.1 铁矿石助熔剂类型 | 第49页 |
3.3.2 铁矿石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3 铁矿石助熔剂的助熔机理研究 | 第51-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助熔剂对煤灰高温黏度的改善作用与机理 | 第57-72页 |
4.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57-61页 |
4.1.1 样品制备及基础分析 | 第57-58页 |
4.1.2 煤灰黏度测定方法 | 第58-61页 |
4.1.3 热力学计算分析 | 第61页 |
4.2 添加CaCO_3的煤灰黏温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4.2.1 添加CaCO_3对助熔剂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2 添加CaCO_3对原煤黏温曲线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 添加CaCO_3对煤灰黏温特性影响机理 | 第65-71页 |
4.3.1 三元相图分析 | 第65-67页 |
4.3.2 矿物质析出对煤灰黏度的影响机理 | 第67-70页 |
4.3.3 临界黏度区域矿物质析出对熔渣黏度的影响机理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第5章 混煤对煤灰高温流动性的改善方法与机理 | 第72-87页 |
5.1 实验煤灰样品及分析 | 第72-75页 |
5.1.1 煤样的基础分析 | 第72-74页 |
5.1.2 原煤及混煤的煤灰熔融温度 | 第74-75页 |
5.2 混配煤的黏温特性规律 | 第75-77页 |
5.2.1 煤灰的黏温特性测试 | 第75页 |
5.2.2 混配煤的黏温曲线 | 第75-77页 |
5.3 混煤改善高温流动性的机理分析 | 第77-86页 |
5.3.1 混煤的热力学计算研究 | 第78-81页 |
5.3.2 熔渣的物相组成对高温黏度突变的影响 | 第81-84页 |
5.3.3 混煤对临界黏度温度与T_(25)的影响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86-87页 |
第6章 煤灰的高温流变性研究 | 第87-102页 |
6.1 试验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87-89页 |
6.1.1 实验样品及分析 | 第87-88页 |
6.1.2 高温流变特性的测定方法 | 第88页 |
6.1.3 煤灰的高温热力学计算方法 | 第88-89页 |
6.2 煤灰流变性分析 | 第89-94页 |
6.2.1 煤灰的黏温曲线 | 第89页 |
6.2.2 煤灰黏度与剪切速率对应关系 | 第89-92页 |
6.2.3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对应关系 | 第92-94页 |
6.3 高温下煤灰的屈服应力 | 第94-97页 |
6.4 高温物相对煤灰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97-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