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简介 | 第11-12页 |
1.3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的概念 | 第12页 |
1.3.2 能量谱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滞回能层间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防屈曲支撑框架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防屈曲支撑框架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防屈曲支撑框架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能量平衡原理 | 第19-23页 |
2.1 地震动输入能 | 第19-20页 |
2.2 能量平衡方程 | 第20-21页 |
2.2.1 绝对输入能 | 第20-21页 |
2.2.2 相对输入能 | 第21页 |
2.2.3 相对输入能与绝对输入能计算区别 | 第21页 |
2.3 SDOF和MDOF能量平衡方程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算例设计和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23-32页 |
3.1 算例设计 | 第23-24页 |
3.2 典型算例计算流程 | 第24-27页 |
3.3 算例抗震验算 | 第27-28页 |
3.4 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28-32页 |
第四章 地震波选取 | 第32-36页 |
4.1 选波原则 | 第32-34页 |
4.2 远场地震波选波方法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人字形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有限元模型 | 第36-47页 |
5.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参数与条件 | 第36-39页 |
5.2 各算例选波结果 | 第39-44页 |
5.3 各算例屈服机制验证 | 第44-47页 |
第六章 人字形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规律 | 第47-74页 |
6.1 远、近场地震对人字形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影响 | 第47-59页 |
6.1.1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第47-53页 |
6.1.2 结构顶部位移时程曲线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6.1.3 结构滞回耗能分布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6.1.4 防屈曲支撑总滞回耗能占比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6.1.5 梁柱层间滞回耗能占比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6.1.6 总滞回耗能占总输入能比例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6.2 远场地震下加速度峰值大小影响 | 第59-64页 |
6.2.1 层间滞回能分布 | 第59-62页 |
6.2.2 支撑耗能占比 | 第62-63页 |
6.2.3 各层框架耗能占本层滞回能比例 | 第63-64页 |
6.3 强震持时大小影响 | 第64-66页 |
6.4 阻尼比大小影响 | 第66-67页 |
6.5 跨度影响 | 第67-68页 |
6.6 层高影响 | 第68-69页 |
6.7 跨数影响 | 第69-70页 |
6.8 切线模量影响 | 第70页 |
6.9 楼层数影响 | 第70-72页 |
6.10 远场罕遇地震下滞回能层间分布模式 | 第72-74页 |
第七章 远场地震下基于滞回耗能谱的性态设计方法 | 第74-83页 |
7.1 滞回耗能谱 | 第74-76页 |
7.2 累积延性比 | 第76页 |
7.3 SDOF滞回能到MDOF系滞回能的转换 | 第76-77页 |
7.4 防屈曲支撑(BRB)截面设计方法 | 第77页 |
7.5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 | 第77-78页 |
7.6 算例设计 | 第78-80页 |
7.6.1 滞回耗能与累积延性比计算 | 第78-79页 |
7.6.2 滞回耗层间分配与支撑设计 | 第79-80页 |
7.7 算例抗震性能分析 | 第80-8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附录一 各个结构截面汇总 | 第85-87页 |
附录二 地震波汇总与编号 | 第87-88页 |
附录三 地震波时程曲线汇总 | 第88-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