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单点控制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干线控制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区域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18-22页 |
2.2.1 时间参数 | 第18-20页 |
2.2.2 交通流参数 | 第20-22页 |
2.3 交通信号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2.4 交通稳态理论 | 第23-26页 |
2.4.1 交通稳态理论的前提假设 | 第23-24页 |
2.4.2 均衡相位平均延误时间推导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交叉口左转交通流两种组织方式的延误计算模型 | 第27-40页 |
3.1 单交叉口禁左方式的提出 | 第27-28页 |
3.2 左转交通流常用交通组织方式 | 第28-29页 |
3.2.1 左转三相位组织方式 | 第28页 |
3.2.2 右转-前行-掉头两相位组织方式 | 第28-29页 |
3.3 两种交通组织方式下交叉口整体延误计算模型 | 第29-34页 |
3.3.1 左转三相位组织方式下的延误计算模型 | 第29页 |
3.3.2 右转-前行-掉头两相位组织方式的延误计算模型 | 第29-33页 |
3.3.3 左转交通组织方式判决条件 | 第33-34页 |
3.4 算例与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3.4.1 交叉口平均延误指标计算 | 第34-35页 |
3.4.2 敏感性分析 | 第35-36页 |
3.4.3 理论延误模型与仿真结果比较 | 第36-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关联交叉口相位差-延误模型及其应用 | 第40-50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4.3 关联交叉口相位差-延误模型 | 第42-47页 |
4.3.1 相位流率的计算 | 第42-43页 |
4.3.2 确定车辆排队时空演化计算的起始点 | 第43-44页 |
4.3.3 车辆排队时空点的演化计算 | 第44-46页 |
4.3.4 最大排队车辆数计算 | 第46-47页 |
4.3.5 计算车道平均延误计算 | 第47页 |
4.4 关联交叉口信号设置方式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关联交叉口延误模型的仿真实验及分析 | 第50-67页 |
5.1 案例一:关联两相邻交叉口(左转比例较大) | 第50-61页 |
5.1.1 仿真案例 | 第50-51页 |
5.1.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5.1.3 模型计算过程 | 第53-56页 |
5.1.4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5.2 案例二:关联两相邻交叉口(左转比例较小) | 第61-62页 |
5.3 案例三:三个关联交叉口 | 第62-66页 |
5.3.1 仿真案例 | 第62-63页 |
5.3.2 案例分析 | 第63-64页 |
5.3.3 模型结算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区域感应控制方法 | 第67-82页 |
6.1 引言 | 第67页 |
6.2 交通智能体感知区域设置 | 第67-68页 |
6.3 基本概念 | 第68-69页 |
6.3.1 流向组合 | 第68-69页 |
6.3.2 衔接流向 | 第69页 |
6.4 基于交通流向动态组合的交通智能体感应控制 | 第69-73页 |
6.4.1 设计思想 | 第69页 |
6.4.2 多智能体与多交叉口 | 第69-70页 |
6.4.3 交通智能体通行优先级 | 第70-71页 |
6.4.4 交通智能体通行权终止规则 | 第71-72页 |
6.4.5 交通智能体流向组合设置方式 | 第72-73页 |
6.5 交通智能体感应控制流程 | 第73-74页 |
6.6 仿真与验证 | 第74-81页 |
6.6.1 控制逻辑的实线与仿真平台搭建 | 第74页 |
6.6.2 仿真案例 | 第74-77页 |
6.6.3 结果比较 | 第77-8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1关联交叉口相位差-延误关键代码 | 第89-92页 |
附录2交叉口群控制方案VISSIM-COM关键代码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答辩委员会对于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