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2.1.1 非农收入 | 第19页 |
2.1.2 农村金融 | 第19-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农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非农收入影响机制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非农收入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3.1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收入现状 | 第27-31页 |
3.1.1 黑龙江省农民非农收入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3.1.2 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结构变化 | 第28-30页 |
3.1.3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30-31页 |
3.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3.2.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概况 | 第31-32页 |
3.2.2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总体情况 | 第32-33页 |
3.2.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35-43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1.2 模型设计 | 第35-36页 |
4.1.3 指标选取 | 第36页 |
4.1.4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37-41页 |
4.2.1 平稳性检验 | 第37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37-38页 |
4.2.3 误差修正 | 第38-39页 |
4.2.4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9-40页 |
4.2.5 方差分解 | 第40-41页 |
4.3 实证结果 | 第41-42页 |
4.3.1 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 | 第41页 |
4.3.2 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3 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 | 第42页 |
4.3.4 非农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 | 第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 第43-48页 |
5.1 促进农村金融适应性改革 | 第43-44页 |
5.1.1 加深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改革 | 第43页 |
5.1.2 加深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改革 | 第43-44页 |
5.1.3 坚定农村金融改革市场化方向 | 第44页 |
5.2 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 第44-45页 |
5.2.1 行政机制 | 第44页 |
5.2.2 价格机制 | 第44-45页 |
5.3 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 第45页 |
5.3.1 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供给主体 | 第45页 |
5.3.2 培养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积极性 | 第45页 |
5.3.3 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监管 | 第45页 |
5.4 发展内生性新型农村普惠金融 | 第45-47页 |
5.4.1 创造农村普惠金融内生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46页 |
5.4.2 鼓励农村发展内生性农村普惠金融机构 | 第46页 |
5.4.3 巩固农村金融机构内生化发展根基 | 第46页 |
5.4.4 坚持内生主导基础上适当发挥政府作用 | 第46-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