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 1.3.1 流动儿童 | 第11-12页 |
| 1.3.2 流动儿童监护人 | 第12页 |
| 1.3.3 安全意识 | 第12-13页 |
| 1.3.4 儿童安全教育 | 第13-14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4.3 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 第19-20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1.5.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20-21页 |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 1.5.3 无结构访谈法 | 第21页 |
| 1.5.4 观察法 | 第21-22页 |
| 1.6 理论基础和相关法规 | 第22-25页 |
| 1.6.1 理论指导 | 第22-23页 |
| 1.6.2 相关法规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S校初中流动儿童安全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25-31页 |
| 2.1 S校初中流动儿童的安全现状 | 第25-27页 |
| 2.1.1 校内安全现状 | 第25-26页 |
| 2.1.2 家庭安全现状 | 第26-27页 |
| 2.2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27-28页 |
| 2.3 S校初中流动儿童安全意识薄弱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 2.3.1 校内安全教育的缺失 | 第28-30页 |
| 2.3.2 家庭安全教育不到位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过程 | 第31-41页 |
| 3.1 小组工作实务设计 | 第31-36页 |
| 3.1.1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 3.1.2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的提出 | 第32-36页 |
| 3.2 小组工作方案的实施过程及分析 | 第36-41页 |
| 3.2.1 第一次小组工作活动 | 第36-37页 |
| 3.2.2 第二次小组工作活动 | 第37页 |
| 3.2.3 第三次小组工作活动 | 第37-38页 |
| 3.2.4 第四次小组工作活动 | 第38-39页 |
| 3.2.5 第五次小组工作活动 | 第39页 |
| 3.2.6 第六次小组工作活动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小组工作活动的评估 | 第41-52页 |
| 4.1 小组过程评估 | 第41-49页 |
| 4.2 小组效果评估 | 第49-52页 |
| 第五章 对小组工作介入S校流动儿童安全意识提升问题的反思 | 第52-58页 |
| 5.1 小组工作服务过程中值得肯定之处 | 第52-53页 |
| 5.1.1 小组活动环节设计合理 | 第52页 |
| 5.1.2 关注每位组员的需求 | 第52页 |
| 5.1.3 社工及时进行过程评估及反思 | 第52-53页 |
| 5.2 小组工作服务过程中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 5.2.1 在小组工作服务过程中理论运用不足 | 第53页 |
| 5.2.2 社工伦理困境: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 | 第53-54页 |
| 5.2.3 专业技巧运用不足 | 第54页 |
| 5.3 针对S校流动儿童安全意识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54-56页 |
| 5.3.1 针对流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对策及建议 | 第54-55页 |
| 5.3.2 针对学校的对策及建议 | 第55-56页 |
| 5.4 对贵阳市煤矿村S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期望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