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1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研究 | 第11-12页 |
1.2 慢行系统研究 | 第12-15页 |
1.2.1 关于步行与自行车系统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慢行系统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绪论 | 第16-2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2.1.1 机动交通过度发展带来的“城市病” | 第16页 |
2.1.2 慢行交通回归的必然趋势 | 第16-17页 |
2.1.3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的特殊性 | 第17页 |
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 第18-20页 |
2.3.1 山地城市 | 第18-19页 |
2.3.2 滨水空间 | 第19页 |
2.3.3 慢行系统 | 第19-20页 |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2.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3章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慢行系统基本认知 | 第23-37页 |
3.1 慢行系统的功能 | 第23-24页 |
3.1.1 提供空间创造活动 | 第23页 |
3.1.2 组织交通引导游览 | 第23页 |
3.1.3 整合要素构成系统 | 第23页 |
3.1.4 生物廊道改善环境 | 第23-24页 |
3.2 慢行系统的类型 | 第24-25页 |
3.2.1 核心区——休闲型慢行系统 | 第24页 |
3.2.2 延伸区——通勤型慢行系统 | 第24-25页 |
3.3 慢行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5-30页 |
3.3.1 慢行路网 | 第26-28页 |
3.3.2 慢行接驳 | 第28页 |
3.3.3 慢行景观 | 第28-29页 |
3.3.4 慢行设施 | 第29-30页 |
3.4 慢行系统的布局结构 | 第30-31页 |
3.4.1 平面布局结构 | 第30-31页 |
3.4.2 立面布局结构 | 第31页 |
3.5 慢行系统构建的阻挠因子 | 第31-32页 |
3.5.1 山地地形 | 第31-32页 |
3.5.2 道路交通 | 第32页 |
3.5.3 江水水位 | 第32页 |
3.6 慢行系统的特征 | 第32-35页 |
3.6.1 慢行路网的复杂性 | 第32-33页 |
3.6.2 慢行空间的立体性 | 第33-34页 |
3.6.3 慢行活动的高消耗性 | 第34页 |
3.6.4 慢行环境的多变性 | 第34-35页 |
3.6.5 慢行系统的连续性 | 第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重庆主城区滨江空间慢行系统调研分析 | 第37-71页 |
4.1 调研对象 | 第37-41页 |
4.2 调研内容 | 第41-43页 |
4.2.1 慢行路网 | 第41-42页 |
4.2.2 慢行接驳 | 第42-43页 |
4.2.3 慢行景观 | 第43页 |
4.2.4 慢行设施 | 第43页 |
4.3 调研方法 | 第43-44页 |
4.3.1 问卷调查法 | 第43页 |
4.3.2 实地测绘法 | 第43-44页 |
4.4 数据整理与统计 | 第44-45页 |
4.4.1 问卷结果统计 | 第44页 |
4.4.2 调研数据统计 | 第44-45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5-69页 |
4.5.1 慢行节点调研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4.5.2 慢行路径调研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4.5.3 慢行网络调研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5.4 慢行接驳调研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5.5 慢行景观调研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5.6 慢行设施调研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 第71-98页 |
5.1 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 第71-74页 |
5.1.1“雷德伯恩体系” | 第71-72页 |
5.1.2 绿色交通理论 | 第72-73页 |
5.1.3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 第73-74页 |
5.1.4 运动生理学理论 | 第74页 |
5.2 基于慢行路网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74-88页 |
5.2.1 点——布局慢行节点 | 第74-80页 |
5.2.2 线——优化慢行路径 | 第80-86页 |
5.2.3 面——完善慢行网络 | 第86-88页 |
5.3 基于慢行接驳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88-91页 |
5.3.1 增加滨江路公交站点分布 | 第88页 |
5.3.2 确定合理的接驳距离 | 第88-89页 |
5.3.3 加强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 | 第89-91页 |
5.4 基于慢行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91-93页 |
5.4.1 营造特色化慢行景观 | 第91-92页 |
5.4.2 营造多样化慢行景观 | 第92-93页 |
5.5 基于慢行设施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93-97页 |
5.5.1 自行车停放设施 | 第93-95页 |
5.5.2 过街设施 | 第95-97页 |
5.5.3 标识设施 | 第9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实例应用—重庆金海湾滨江带(峡江风貌区段)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 第98-109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98-100页 |
6.1.1 金海湾滨江带总体概况 | 第98页 |
6.1.2 峡江风貌区段概况 | 第98-100页 |
6.2 峡江风貌区段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 第100-108页 |
6.2.1 慢行路网的规划设计 | 第100-104页 |
6.2.2 慢行接驳的规划设计 | 第104-105页 |
6.2.3 慢行景观的规划设计 | 第105-107页 |
6.2.4 慢行设施的规划设计 | 第107-10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7.1 结论 | 第109-110页 |
7.2 展望与不足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 | 第115-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