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1 农业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页 |
1.4.2 渭北葡萄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 第14页 |
1.4.3 渭北葡萄产业园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第14页 |
1.4.4 渭北葡萄产业园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36页 |
2.1 概念解析 | 第18-20页 |
2.1.1 旅游 | 第18页 |
2.1.2 农业旅游 | 第18-19页 |
2.1.3 旅游发展模式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昂普(RMP)模式分析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页 |
2.2.5 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2.4 国内外典型案例 | 第30-36页 |
2.4.1 法国普罗旺斯 | 第30-31页 |
2.4.2 荷兰郁金香花田 | 第31-32页 |
2.4.3 新疆吐鲁番葡萄沟 | 第32页 |
2.4.4 总结与启示 | 第32-36页 |
3 渭北葡萄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 第36-46页 |
3.1 镇域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3.2 渭北葡萄产业园发展现状 | 第37-40页 |
3.2.1 自然条件 | 第37页 |
3.2.2 交通条件 | 第37-38页 |
3.2.3 建设基础 | 第38-39页 |
3.2.4 社会经济 | 第39-40页 |
3.3 SWOT分析 | 第40-43页 |
3.3.1 比较优势 | 第40页 |
3.3.2 发展劣势 | 第40-41页 |
3.3.3 发展机遇 | 第41页 |
3.3.4 面临挑战 | 第41-42页 |
3.3.5 SWOT发展战略 | 第42-43页 |
3.4 发展阶段研判 | 第43-46页 |
4 渭北葡萄产业园旅游资源评价及市场分析 | 第46-74页 |
4.1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 第46-61页 |
4.1.1 旅游资源分类 | 第46-48页 |
4.1.2 旅游资源特征 | 第48-49页 |
4.1.3 旅游资源自身评价 | 第49-55页 |
4.1.4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 第55-61页 |
4.2 区域旅游资源竞合分析 | 第61-66页 |
4.2.1 竞争分析 | 第61-65页 |
4.2.2 合作分析 | 第65-66页 |
4.3 旅游市场分析 | 第66-74页 |
4.3.1 区域市场现状 | 第66-68页 |
4.3.2 旅游时空分析 | 第68-69页 |
4.3.3 旅游偏好分析 | 第69-70页 |
4.3.4 旅游动机分析 | 第70页 |
4.3.5 旅游市场定位 | 第70-71页 |
4.3.6 旅游市场细分 | 第71-74页 |
5 渭北葡萄产业园旅游发展的适宜模式 | 第74-92页 |
5.1 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 第74-79页 |
5.1.1 旅游发展模式分类 | 第74-77页 |
5.1.2 渭北葡萄产业园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 第77页 |
5.1.3 复合型旅游发展模式 | 第77-79页 |
5.2 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 第79-84页 |
5.2.1 渭北葡萄产业园旅游产品开发分析 | 第79-80页 |
5.2.2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 第80-83页 |
5.2.3 基于模式分类的旅游产品谱系构建 | 第83-84页 |
5.3 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 第84-92页 |
5.3.1 渭北葡萄产业园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86页 |
5.3.2 旅游空间布局思路 | 第86-88页 |
5.3.3 基于节点增长的旅游空间布局 | 第88-92页 |
6 渭北葡萄产业园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第92-102页 |
6.1 稳步提升空间功能 | 第92-95页 |
6.1.1 加强生产功能 | 第92-93页 |
6.1.2 提升旅游功能 | 第93-94页 |
6.1.3 完善游憩功能 | 第94页 |
6.1.4 主题功能区划 | 第94-95页 |
6.2 科学布局旅游产品 | 第95-96页 |
6.2.1 服务社区空间布局 | 第95页 |
6.2.2 吸引物聚集体空间布局 | 第95-96页 |
6.3 合理组织交通线路 | 第96-98页 |
6.3.1 农业生产交通 | 第96-97页 |
6.3.2 游客游览交通 | 第97-98页 |
6.4 有序完善服务体系 | 第98-100页 |
6.4.1 生产服务体系 | 第98-99页 |
6.4.2 旅游服务体系 | 第99-100页 |
6.5 不断优化景观格局 | 第100-102页 |
6.5.1 生态景观提升 | 第100-101页 |
6.5.2 人工景观塑造 | 第101-102页 |
7 结论 | 第102-104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2页 |
7.2 问题讨论及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图表目录 | 第10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附录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