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对已有文献的认识 | 第16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义务教育公平 | 第16-17页 |
(二)公共产品 | 第17页 |
(三)教育均衡化 | 第17-18页 |
(四)教育资源配置 | 第18页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多元供需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一、义务教育供给和需求理论 | 第20-22页 |
(一)教育供给 | 第20-21页 |
(二)教育需求 | 第21-22页 |
二、教育供需结合理论 | 第22-24页 |
(一) 教育供给、需求和供需弹性分析 | 第22-23页 |
(二) 教育服务供需模式分类 | 第23-24页 |
三、义务教育均衡化理论 | 第24-27页 |
(一)均衡发展的理论内涵 | 第24-25页 |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国家福利制度支撑 | 第25-26页 |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受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多元供需下雅安市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27-36页 |
一、雅安市义务教育供给的状况与局限 | 第27-32页 |
(一)县域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差异状况 | 第27-29页 |
(二)师生数量及生师比现状 | 第29-30页 |
(三)教师学历及学科分类情况 | 第30-31页 |
(四)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状况 | 第31-32页 |
二、雅安市义务教育需求的状况与偏差 | 第32-36页 |
(一)个体维度的义务教育需求复杂多样 | 第32-34页 |
(二)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剧了义务教育需求的复杂性 | 第34-35页 |
(三)科技进步对义务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多元供需下义务教育失衡的成因分析 | 第36-44页 |
一、精英教育理念束缚均衡发展 | 第36-37页 |
二、财政体制及分配机制存在局限 | 第37-38页 |
(一)财政分权制度引起供给不均 | 第37页 |
(二)转移支付制度成效不够显著 | 第37-38页 |
(三)教育财政分配机制不够合理 | 第38页 |
三、教育立法及司法不够完善 | 第38-40页 |
(一)法律体系和可操作性滞后 | 第39页 |
(二)司法救济渠道存在障碍 | 第39-40页 |
四、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供给差异 | 第40-42页 |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根深蒂固 | 第40-41页 |
(二)不同区域与利益群体激烈博弈 | 第41-42页 |
(三)公共选择机制明显缺失 | 第42页 |
五、义务教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均衡 | 第42-43页 |
(一)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 第42页 |
(二) 教师学科结构不够优化 | 第42-43页 |
六、义务教育多元化需求与其均衡化矛盾突出 | 第43-44页 |
(一)学校教学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 第43页 |
(二) 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价值引导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多元供需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 第44-50页 |
一、大力协调整合社会与个人的多元供需 | 第44-45页 |
(一)辩证分析义务教育供需失衡的根源 | 第44页 |
(二)积极优化义务教育的社会供给 | 第44-45页 |
(三)合理引导个体多元的义务教育需求 | 第45页 |
二、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 | 第45-47页 |
(一)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供给 | 第46页 |
(二)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 | 第46-47页 |
三、运用现代化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 第47-48页 |
四、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 第48页 |
五、完善财政投入政策以增进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 第48-49页 |
六、扎实开展义务教育的精准扶贫工作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附录A 雅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受教育现状的调查访谈提纲 | 第54页 |
附录B 雅安市义务教育实地数据采集表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9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