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1-2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 1.2.1 微波加热技术特点 | 第13-15页 |
| 1.2.2 微波加热技术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 1.2.3 微波加热过程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2.4 温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7页 |
| 1.3.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3-26页 |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 2 微波加热液态媒质的灰盒热动力学建模 | 第27-43页 |
| 2.1 微波吸收机理 | 第27-29页 |
| 2.2 微波加热过程的热传递模型 | 第29-32页 |
| 2.3 热平衡方程微波功率参数集的辨识方法 | 第32-33页 |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42页 |
| 2.4.1 1kW微波源功率控制实验系统 | 第33-36页 |
| 2.4.2 微波加热液态媒质过程的辨识结果 | 第36-39页 |
| 2.4.3 模型验证结果及分析 | 第39-4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3 基于液态媒质灰盒模型的微波加热温度控制 | 第43-69页 |
| 3.1 SISO温度控制策略设计 | 第43-52页 |
| 3.1.1 液态媒质灰盒模型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 第44-45页 |
| 3.1.2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 | 第45-46页 |
| 3.1.3 PID控制器 | 第46页 |
| 3.1.4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 3.2 基于MRAC-EC算法的MIMO温度控制策略设计 | 第52-67页 |
| 3.2.1 液态媒质灰盒模型的传递函数表示 | 第53-54页 |
| 3.2.2 微波加热过程的基本MRAC策略设计 | 第54-57页 |
| 3.2.3 基于专家规则的优化型MRAC策略设计 | 第57-59页 |
| 3.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7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4 微波干燥过程的二变量热动力学建模 | 第69-81页 |
| 4.1 微波干燥过程的热动力学模型 | 第69-74页 |
| 4.1.1 微波干燥过程概述 | 第70页 |
| 4.1.2 热动力学模型 | 第70-74页 |
| 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4-79页 |
| 4.2.1 温度梯度仿真研究 | 第74-77页 |
| 4.2.2 干燥过程仿真研究 | 第77-7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5 微波干燥过程的优化控制 | 第81-105页 |
| 5.1 微波干燥过程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 第82-83页 |
| 5.2 微波干燥过程的优化控制设计 | 第83-86页 |
| 5.2.1 微波干燥过程的单点温度优化控制 | 第83-84页 |
| 5.2.2 微波干燥过程的全局温度优化控制 | 第84页 |
| 5.2.3 微波干燥过程的多目标全局优化控制 | 第84-85页 |
| 5.2.4 微波干燥过程优化问题的求解策略 | 第85-86页 |
|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6-103页 |
| 5.3.1 单点温度优化控制仿真研究 | 第86-93页 |
| 5.3.2 全局温度优化控制仿真研究 | 第93-100页 |
| 5.3.3 多目标全局优化控制仿真研究 | 第100-10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6 微波褐煤干燥过程的温度控制 | 第105-125页 |
| 6.1 过程目标与含水指标 | 第106-107页 |
| 6.1.1 过程目标 | 第106页 |
| 6.1.2 含水指标定义 | 第106-107页 |
| 6.2 微波褐煤干燥实验系统 | 第107-108页 |
| 6.3 实验准备 | 第108-114页 |
| 6.3.1 微波干燥实验系统的功率预备实验 | 第108-109页 |
| 6.3.2 微波干燥实验媒质 | 第109-110页 |
| 6.3.3 恒定微波功率微波干燥褐煤预备实验 | 第110-112页 |
| 6.3.4 褐煤水分分数的经验模型拟合 | 第112-114页 |
| 6.4 基于专家规则的多模切换混合控制策略设计 | 第114-119页 |
| 6.4.1 三类控制模式 | 第115-117页 |
| 6.4.2 EC推理机和规则库 | 第117-119页 |
| 6.5 多模切换混合控制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9-124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 附录 | 第141-142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1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专利情况 | 第141-142页 |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