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pCO2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全球碳循环 | 第11-13页 |
1.1.2 河流碳循环 | 第13-14页 |
1.1.3 河流碳逸出 | 第14-15页 |
1.1.4 河流碳逸出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6-17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2页 |
2.1.1 黄河中游流域概况 | 第20-21页 |
2.1.2 黄土高原概况 | 第21页 |
2.1.3 采样点布设 | 第21-22页 |
2.2 室内外测定方法 | 第22-28页 |
2.2.1 现场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2.2 实验室测定项目及仪器 | 第23-24页 |
2.2.3 pCO_2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2.2.4 CO_2逸出通量的计算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河流碳基本统计参数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分析 | 第28-35页 |
3.1 基本参数统计特征及其时空分布 | 第28-30页 |
3.2 溶解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0-34页 |
3.2.1 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2.2 DIC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3.2.3 DOC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PCO_2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5页 |
4.1 头道拐、潼关pCO_2近期分布 | 第36页 |
4.2 PCO_2的历史分布 | 第36-37页 |
4.3 PCO_2时空变化研究 | 第37-40页 |
4.3.1 pCO_2随时间变化 | 第37-39页 |
4.3.2 pCO_2随空间变化 | 第39-40页 |
4.4 PCO_2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4.4.1 TSS的影响 | 第40-42页 |
4.4.2 径流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CO_2逸出通量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3页 |
5.1 CO2逸出通量时空分布 | 第45-48页 |
5.1.1 pCO_2在通量计算中的运用 | 第45-46页 |
5.1.2 CO_2逸出通量历史值 | 第46-47页 |
5.1.3 CO_2逸出通量时空分布 | 第47-48页 |
5.2 CO_2逸出通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5.2.1 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2 pH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3 流速的影响 | 第50页 |
5.2.4 风速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 与其他河流相比较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特色与创新点 | 第53页 |
6.2 结论 | 第53-54页 |
6.3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基金项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