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去标签化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研究的问题与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一) 研究的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 第8-9页 |
1. 个人学生经历体验 | 第8页 |
2. 学校里“问题学生”标签化现状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对“问题学生”概念的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2. 问题学生与标签理论的研究 | 第11页 |
3. “问题学生”的介入对策研究 | 第11-12页 |
4. 总结评述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 第14-21页 |
(一)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与工作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工作方法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7-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四) 资料收集 | 第18-21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8页 |
2. 资料收集过程 | 第18-19页 |
3. 定量数据说明 | 第19-21页 |
三、分化与形成:“问题学生”的标签 | 第21-29页 |
(一) 班级中的分化 | 第21-23页 |
1. 座位隔离 | 第21-22页 |
2. 老师的态度 | 第22-23页 |
(二) 贴标签的动态过程 | 第23-24页 |
1. 初步印象 | 第23-24页 |
2. 贴标签阶段 | 第24页 |
(三) 强化标签的动态过程 | 第24-25页 |
1. 老师对标签的强调 | 第25页 |
2. 同龄群体的排斥 | 第25页 |
(四) 标签认可的动态过程 | 第25-27页 |
1. 被迫接受标签化 | 第26页 |
2. 亚文化圈形成 | 第26-27页 |
(五) 研究小结 | 第27-29页 |
四、偏差与越轨:“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 | 第29-36页 |
(一) 学习方面与普通学生成明显两极分化 | 第29-30页 |
(二) 课堂纪律问题严重,存在性别差异 | 第30-31页 |
(三) 行为问题方面与普通学生差异明显 | 第31-32页 |
(四) 心理素质方面存在攻击性心理 | 第32-33页 |
(五) 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 第33-34页 |
(六) 研究小结 | 第34-36页 |
五、“问题学生”去标签化的小组工作实务 | 第36-44页 |
(一) “问题学生”去标签小组简介 | 第36-37页 |
1. 小组背景 | 第36页 |
2. 理论支撑 | 第36页 |
3. 小组目标 | 第36-37页 |
(二) 小组工作计划 | 第37-39页 |
1. 小组对象 | 第37页 |
2. 小组模式 | 第37页 |
3. 小组契约 | 第37-39页 |
(三) 小组工作过程阶段及分析 | 第39-42页 |
(四) 实务小结 | 第42-44页 |
1. 目标达成情况 | 第42-43页 |
2. 工作者的技巧 | 第43页 |
3. 经验反思 | 第43-44页 |
六、“问题学生”去标签化小组活动效果评估与反思 | 第44-50页 |
(一) 问卷前测与后测 | 第44-47页 |
1. 自我认知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 第44-45页 |
2. 自尊自信改善较为明显 | 第45-46页 |
3. 行为举止改善不明显 | 第46-47页 |
4. 学习成绩改善无效果,但课堂纪律有一定好转 | 第47页 |
(二) 小组组员反馈 | 第47-48页 |
(三) 旁观者的意见反馈 | 第48页 |
(四) 整合评估 | 第48-50页 |
七、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二) 相关问题讨论 | 第51-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