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2.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2.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3.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页 |
1.镜中我理论 | 第17页 |
2.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六)研究贡献与不足 | 第18-20页 |
1.研究特色 | 第18页 |
2.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3.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19-20页 |
二、D社区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问题分析与需求预估 | 第20-24页 |
(一)社区留守儿童阳光家园简介 | 第20页 |
(二) D社区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1.言语沟通与非言语理解能力不强 | 第21-22页 |
2.同伴社交情绪障碍 | 第22页 |
3.社交主动性不强 | 第22页 |
4.亲社会行为不佳 | 第22页 |
(三) D社区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需求预估 | 第22-24页 |
1.提高言语沟通与非言语理解能力 | 第22页 |
2.扫清同伴社交情绪障碍 | 第22-23页 |
3.提高社交主动性 | 第23页 |
4.培养亲社会行为 | 第23-24页 |
三、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4-26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1.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意识 | 第24页 |
2.有利于弥补父母对子女同伴交往的正向引导 | 第24页 |
3.有利于协助教师对学生同伴交往的教育 | 第24页 |
4.有利于社区公共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 第24-25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1.专业价值理念有效指导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 | 第25页 |
2.社会工作方法适用于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 | 第25页 |
3.它领域服务成效可推广至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 | 第25页 |
4.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指引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 | 第25-26页 |
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实务 | 第26-53页 |
(一)小组社会工作提升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实务 | 第26-44页 |
1.小组概况 | 第26页 |
2.小组理念 | 第26页 |
3.小组目标 | 第26页 |
4.小组成员的筛选与确定 | 第26-27页 |
5.小组工作实务方法选取 | 第27页 |
6.计划 | 第27-28页 |
7.实施 | 第28-42页 |
8.评估 | 第42-44页 |
(二) 个案社会工作提升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实务 | 第44-53页 |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44页 |
2.收集资料、问题确定与需求预估 | 第44-45页 |
3.制定服务目标与工作计划 | 第45-46页 |
4.实施 | 第46-51页 |
5.评估 | 第51-52页 |
6.结案 | 第52-53页 |
五、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反思与建议 | 第53-64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反思 | 第53-59页 |
1.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反思 | 第53-56页 |
2.个案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反思 | 第56-59页 |
3.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相关性反思 | 第59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建议 | 第59-64页 |
1.发挥留守儿童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前提 | 第59-60页 |
2.重视重要他人的示范教育作用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关键因素 | 第60-61页 |
3.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是社会工作介入的有力保证 | 第61-62页 |
4.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力量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坚实后盾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在读期间完成实践项目及发表论文(著)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