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7页 |
1.2.1 铬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2.2 铬污染生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3 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2.4 污泥修复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3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1 不同来源的厌氧污泥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潜力 | 第31-32页 |
2.2.2 厌氧污泥生物还原高浓度Cr(Ⅵ)污染的潜力 | 第32页 |
2.2.3 厌氧污泥生物修复Cr(Ⅵ)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33页 |
2.2.4 厌氧污泥生物修复Cr(Ⅵ)的正交试验 | 第33页 |
2.2.5 构建厌氧污泥生物修复Cr(Ⅵ)体系 | 第3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3-37页 |
2.3.1 理化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3-34页 |
2.3.2 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 | 第34页 |
2.3.3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3.5 厌氧污泥微生物细胞中铬的分配及含量 | 第35页 |
2.3.6 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铬的存在形态及离子浓度 | 第35页 |
2.3.7 数理统计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不同来源厌氧污泥对高浓度Cr (Ⅵ)污染的修复能力 | 第37-50页 |
3.1 不同来源厌氧污泥对高浓度Cr(Ⅵ)的修复能力 | 第37-38页 |
3.2 厌氧污泥生物还原高浓度Cr(Ⅵ)的潜力 | 第38-40页 |
3.3 厌氧污泥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单因素实验 | 第40-43页 |
3.3.1 碳源对厌氧污泥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影响 | 第40页 |
3.3.2 硫酸盐对厌氧污泥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3 温度对厌氧污泥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不同时间下各因素对厌氧污泥修复Cr(Ⅵ)的影响 | 第43-47页 |
3.5 不同六价铬修复体系中厌氧污泥修复Cr(Ⅵ)的途径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碳源对厌氧污泥间接生物还原Cr (Ⅵ)的促进机制 | 第50-62页 |
4.1 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中的硫循环 | 第50-51页 |
4.2 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51-56页 |
4.3 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中污泥的形态与结构分析 | 第56-58页 |
4.3.1 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中污泥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6-57页 |
4.3.2 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中污泥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4.4 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中铬在微生物细胞中的分配 | 第58-59页 |
4.5 碳源对厌氧污泥间接生物还原Cr(Ⅵ)的促进机制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厌氧污泥生物还原Cr (Ⅵ)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分析 | 第62-72页 |
5.1 Cr (Ⅵ)生物还原体系中化学物质的变化 | 第62-65页 |
5.1.1 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 | 第62-63页 |
5.1.2 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63-65页 |
5.1.3 Visual MINTEQ模拟铬的最终形态分布 | 第65页 |
5.2 Cr (Ⅵ)生物还原相关功能基因的定量 | 第65-69页 |
5.3 Cr (Ⅵ)去除率与功能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