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监视居住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9-13页 |
(一) 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9页 |
(二) 不同时期刑事诉讼立法规定的比较 | 第9-11页 |
1. 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趋同与分化 | 第9-10页 |
2. 执行地点明确化 | 第10页 |
3. 执行方式具体化 | 第10-11页 |
4. 增加对于监视居住的救济措施 | 第11页 |
(三) 监视居住的定义和特征 | 第11-12页 |
1. 监视居住的定义 | 第11页 |
2. 监视居住的特征 | 第11-12页 |
(四) 监视居住的法律定位 | 第12-13页 |
二、域外类似制度研究 | 第13-16页 |
(一) 德国的延期执行逮捕令 | 第13页 |
(二) 法国的司法管制 | 第13-14页 |
(三) 意大利的住地逮捕制度 | 第14页 |
(四) 俄罗斯的不远出具结制度 | 第14-15页 |
(五) 英国的附条件保释制度 | 第15页 |
(六) 美国的附条件释放候审 | 第15-16页 |
三、我国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24页 |
(一) 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1. 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设置不合理 | 第17页 |
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存在不合理性 | 第17-18页 |
3. 监视居住的相关概念不明确 | 第18-19页 |
4. 监视居住的执行环节缺乏操作性 | 第19-20页 |
5. 监视居住的权利与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20-21页 |
6. 监视居住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21页 |
(二)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1. 监视居住的适用率低 | 第21-22页 |
2. 监视居住的执行不规范 | 第22-23页 |
3. 辩护律师的会见权较难实现 | 第23-24页 |
四、监视居住制度修改完善意见 | 第24-38页 |
(一) 进一步完善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 | 第24-25页 |
1. 完善适用条件应坚持的原则 | 第24页 |
2. 具体建议 | 第24-25页 |
(二) 合理划分监视居住的类型 | 第25-26页 |
1. 进一步明确执行地点和执行范围 | 第25-26页 |
2. 合理分类监视居住 | 第26页 |
(三) 完善监视居住的执行环节 | 第26-30页 |
1. 区分选择执行的方式和手段 | 第26-27页 |
2. 合理把握监视的强度 | 第27页 |
3. 严格电子监控手段的使用 | 第27-29页 |
4. 严格通知义务的履行 | 第29页 |
5. 有效保障辩护律师的会见权 | 第29-30页 |
(四) 设立专门的监视居住执行机构 | 第30-33页 |
1. 专门的执行机构的理论定位 | 第30-32页 |
2. 专门的执行机构的运作规则 | 第32-33页 |
(五) 进一步加强权利保障与救济途经 | 第33-34页 |
1. 享有的权利 | 第33页 |
2. 权利的实现途径 | 第33-34页 |
(六) 进一步优化监督机制 | 第34-38页 |
1. 建立贯穿监视居住始末的法律监督机制 | 第34-36页 |
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机制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