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问题的缘由第11-12页
        1.1.1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普遍问题的存在亟待解决第11-12页
        1.1.2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内容的研究是课程内容研究的发展趋势第12页
        1.1.3 隐性课程探索范围的扩大为再设计提供了可能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价值第12-13页
        1.2.2 实践价值第13页
    1.3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3-25页
        1.3.1 文献数据的统计第13页
        1.3.2 国内关于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第13-21页
        1.3.3 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第21-25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第25-27页
        1.4.1 研究目的第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确认第27-33页
    2.1 隐性课程理论举要第27-31页
        2.1.1 校园结构隐性课程理论第27-28页
        2.1.2 再生产社会结构隐性课程理论第28-29页
        2.1.3 教材要素隐性课程理论第29-31页
        2.1.4 人为设计隐性课程理论第31页
    2.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提取第31-33页
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问题分析第33-55页
    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窄化第33-36页
        3.1.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33-34页
        3.1.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狭隘化第34-36页
    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片面化第36-39页
        3.2.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36-38页
        3.2.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片面化第38-39页
    3.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特色薄弱化第39-41页
        3.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39-40页
        3.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教育特色不明第40-41页
    3.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偏向化第41-44页
        3.4.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41-42页
        3.4.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城市化取向第42-43页
        3.4.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形象刻板化第43-44页
    3.5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过度社会化第44-48页
        3.5.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44-45页
        3.5.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重私轻公第45-46页
        3.5.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精英化取向第46-48页
    3.6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过度集体化第48-51页
        3.6.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48-50页
        3.6.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单薄化虚无化第50-51页
    3.7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男性化第51-55页
        3.7.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第51-52页
        3.7.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的男性话语权第52-55页
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设计策略第55-72页
    4.1 树立先进的隐性课程理念第55-56页
        4.1.1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伴并行第55页
        4.1.2 隐性课程存在于教育的所有范围第55-56页
        4.1.3 隐性课程需要教师增强反省意识第56页
        4.1.4 隐性课程实施要基于开放的教育情境第56页
    4.2 明确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特点第56-57页
        4.2.1 内隐性第56-57页
        4.2.2 普遍性第57页
        4.2.3 深刻持久性第57页
        4.2.4 两极性第57页
    4.3 发挥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功能第57-59页
        4.3.1 完善知识体系第57-58页
        4.3.2 提升审美能力第58页
        4.3.3 锻炼思维品质第58页
        4.3.4 发展人文素养第58-59页
    4.4 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内容和方法第59-72页
        4.4.1 完善物理形态中隐含的隐性课程意义第59-61页
        4.4.2 正确发挥文本系统中的隐性课程意义第61-66页
        4.4.3 反映文本系统中隐性课程的时代性意义第66-69页
        4.4.4 丰富插图系统中隐性课程的寓意第69-70页
        4.4.5 设计隐性课程的“动态包”第70-72页
结语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HJ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设计
下一篇:汉语“酸”,“甜”,“苦”,“辣”概念隐喻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