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2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依据 | 第13-18页 |
2.1 历史依据 | 第13-15页 |
2.1.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 | 第13-14页 |
2.1.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情 | 第14页 |
2.1.3 近代中国革命结果 | 第14-15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2.2.1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器”学“本”的转向变道 | 第15-16页 |
2.2.2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再转向再变道 | 第16-17页 |
2.3 实践依据 | 第17-18页 |
2.3.1 五四运动 | 第17-18页 |
2.3.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第18页 |
3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历程 | 第18-23页 |
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起点 | 第18-19页 |
3.1.1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早期探索 | 第18-19页 |
3.1.2 党的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 第19页 |
3.2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历史演进 | 第19-22页 |
3.2.1 从陈独秀到王明的认识曲折 | 第19-21页 |
3.2.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的科学探索 | 第21-22页 |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确立 | 第22-23页 |
3.3.1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 第22页 |
3.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第22-23页 |
4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果 | 第23-28页 |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与纲领 | 第24-25页 |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 第24页 |
4.1.2 三大纲领 | 第24-25页 |
4.2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 第25-26页 |
4.2.1“城市暴动中心论”不适合中国国情 | 第25页 |
4.2.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第25-26页 |
4.3 党的三大法宝理论 | 第26-27页 |
4.3.1 统一战线 | 第26页 |
4.3.2 武装斗争 | 第26-27页 |
4.3.3 党的建设 | 第27页 |
4.4 实事求是理论 | 第27-28页 |
5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特征 | 第28-31页 |
5.1 主体认识特征 | 第28-29页 |
5.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展开是主体的 | 第28页 |
5.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理论成果是主体的 | 第28-29页 |
5.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功效是主体的 | 第29页 |
5.2 正确结合特征 | 第29-30页 |
5.2.1 正确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 | 第29-30页 |
5.2.2 正确结合才能科学解决中国问题 | 第30页 |
5.3 与时俱进特征 | 第30-31页 |
6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现实启示 | 第31-34页 |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方法论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6.2 增强党建与稳固党的执政党地位 | 第32页 |
6.3 提升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第32-34页 |
7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作者简介 | 第39-40页 |
导师简介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