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公司意思表示瑕疵及其对合并效力的影响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公司意思表示概述 | 第17-22页 |
一、公司意思的形成与对外表示 | 第18-20页 |
二、合并交易中公司意思表示的形式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公司意思表示瑕疵的类型 | 第22-26页 |
一、意思形成阶段的瑕疵 | 第22-24页 |
二、意思表示阶段的瑕疵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意思表示瑕疵影响下公司合并效力的认定 | 第26-31页 |
一、合并协议效力认定的价值准则 | 第26-27页 |
二、意思表示瑕疵对合并协议效力的影响 | 第27-31页 |
第二章 现行制度下公司合并意思表示瑕疵的法律救济途径评述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当前法律体系下可以寻求的救济途径 | 第31-34页 |
一、决议瑕疵诉讼 | 第31-32页 |
二、请求撤销、变更合同或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 | 第32-33页 |
三、股东派生诉讼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的争论与不足 | 第34-38页 |
一、法人终止导致诉讼权利行使不能 | 第34-35页 |
二、起诉期限的不合理 | 第35-36页 |
三、缺乏统一的诉讼途径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公司合并意思表示瑕疵相关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公司意思表示瑕疵的事前预防措施 | 第38-40页 |
一、健全公司意思形成与表示阶段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二、强化对股东知情与质询权利的保护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构建统一的合并无效诉讼制度 | 第40-44页 |
一、合并无效之诉的制度设计 | 第41-43页 |
二、合并无效之诉的适用规则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完善配套的过错归责与求偿机制 | 第44-49页 |
一、合并当事人之间的追责与求偿 | 第45-46页 |
二、对合并法律关系外第三人的追责与求偿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