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意义第11页
        1.1.1 理论意义第11页
        1.1.2 现实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2章 地理环境理论及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产生的条件第18-28页
    2.1 地理环境理论的历史演进第18-24页
        2.1.1 早期地理环境理论第18-19页
        2.1.2 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理论第19-20页
        2.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理环境理论第20-22页
        2.1.4 苏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理环境理论第22-24页
    2.2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产生的条件第24-28页
        2.2.1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24-25页
        2.2.2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第25-26页
        2.2.3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产生的内在条件第26-28页
第3章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8-35页
    3.1 普列汉诺夫对地理环境决定论、非决定论的批判和超越第28-29页
        3.1.1 普列汉诺夫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和超越第28-29页
        3.1.2 普列汉诺夫对地理环境非决定论的批判和超越第29页
    3.2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29-31页
        3.2.1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产生过程中产生影响第29-30页
        3.2.2 地理环境对生产部门分布产生影响第30页
        3.2.3 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产生影响第30-31页
    3.3 生产力在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第31-32页
        3.3.1 人类社会通过生产力改造地理环境第31页
        3.3.2 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力的制约影响社会的发展第31-32页
        3.3.3 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力影响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第32页
    3.4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第32-34页
        3.4.1 地理环境中不同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第33页
        3.4.2 不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第33页
        3.4.3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素第33-34页
    3.5 社会运动具有自己独立于地理环境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第34-35页
        3.5.1 社会运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第34页
        3.5.2 社会运动具有逻辑性和规律性的原因分析第34-35页
第4章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历史地位评析第35-44页
    4.1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第35-37页
        4.1.1 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第35-36页
        4.1.2 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第36页
        4.1.3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36-37页
    4.2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历史地位第37-41页
        4.2.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理环境理论第37-38页
        4.2.2 丰富了苏俄的生态思想第38-40页
        4.2.3 引起了我国学者对地理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第40-41页
    4.3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第41-44页
        4.3.1 普列汉诺夫政治立场制约了其对地理环境的认识第41-42页
        4.3.2 普列汉诺夫存在夸大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第42页
        4.3.3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中存在表述不当的地方第42-44页
第5章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当代价值第44-49页
    5.1 突出了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第44-45页
        5.1.1 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第44-45页
        5.1.2 科学看待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45页
    5.2 深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45-47页
        5.2.1 再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第45-46页
        5.2.2 明确生产力在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中的作用第46页
        5.2.3 坚持从动态角度考察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46-47页
    5.3 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探索第47-49页
        5.3.1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第47页
        5.3.2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致谢第55-5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化商业环境下消费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下一篇: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