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爱导演的爱情镜像--叶念琛爱情电影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叶念琛爱情电影创作概述 | 第8-9页 |
二、叶念琛爱情电影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一章 悲剧化的人物形象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自我沉沦的爱情游戏者 | 第11-16页 |
一、难拒诱惑的偷食者 | 第11-14页 |
二、出卖自我的交换者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为情所伤的爱情坚守者 | 第16-21页 |
一、真情错付的痴情者 | 第16-18页 |
二、患得患失的爱情狂 | 第18-21页 |
第二章“残爱”现实表征下的深层主题内涵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对爱情“本相”的探寻 | 第21-25页 |
一、爱情的短暂性 | 第21-23页 |
二、爱情的功利性 | 第23页 |
三、爱情的复杂性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对人“丑陋”本性的深刻挖掘 | 第25-30页 |
一、贪婪本性 | 第25-27页 |
二、自私本性 | 第27-28页 |
三、虚伪本性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对真情真爱的希冀与渴求 | 第30-35页 |
一、对后现代社会两性爱情观的批判 | 第30-31页 |
二、对式微的传统爱情观的缅怀 | 第31-33页 |
三、对女性回归爱情秩序的强调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个性化的艺术表现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反转爱情模式 | 第35-38页 |
一、反转模式的架构 | 第35-37页 |
二、反转模式之于爱情的“祛魅”效果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 | 第38-43页 |
一、后现代主义手法的体现 | 第39-42页 |
二、后现代主义手法对爱情的解构效应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反讽性的影像呈现 | 第43-46页 |
一、声画对立的视听语言运用 | 第43-44页 |
二、画面色彩渲染的反讽效果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叶念琛爱情电影的价值 | 第46-51页 |
第一节 爱情类型电影的拓展 | 第46-48页 |
一、爱情电影表现内容的丰富 | 第46-47页 |
二、爱情电影类型模式的拓展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低迷境遇下香港本土电影的新希望 | 第48-51页 |
一、合拍后香港本土电影发展的低迷境遇 | 第48-49页 |
二、叶念琛爱情电影的本土贡献 | 第49-51页 |
表 1 2011 年香港电影票房情况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