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其团体心理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1 引言第11-25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21页
        1.2.1 手机依赖的定义第13-15页
        1.2.2 手机依赖的理论解释第15-16页
        1.2.3 手机依赖及其相关因素第16-19页
        1.2.4 手机依赖的团体心理干预第19-21页
        1.2.5 现有研究不足第21页
    1.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1 调查研究第21页
        1.3.2 干预研究第21-22页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2-23页
    1.5 论文框架第23-24页
    1.6 论文的创新点第24-25页
2 调查研究第25-39页
    2.1 研究目的第25页
    2.2 研究对象第25-26页
    2.3 研究工具第26-29页
        2.3.1 一般情况调查表第26页
        2.3.2 手机依赖指数量表第26-27页
        2.3.3 焦虑自评量表第27页
        2.3.4 抑郁自评量表第27页
        2.3.5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第27-28页
        2.3.6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第28页
        2.3.7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第28页
        2.3.8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第28页
        2.3.9 缺陷感量表第28-29页
        2.3.10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第29页
    2.4 施测方法第29页
    2.5 研究结果第29-33页
        2.5.1 高中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统计分析第29-31页
        2.5.2 手机依赖总分与各心理学量表得分相关分析第31-32页
        2.5.3 高中生手机依赖指数总分的线性回归分析第32-33页
    2.6 讨论第33-39页
        2.6.1 高中生手机依赖的统计分析第33-34页
        2.6.2 手机依赖总分与各心理学变量的关系第34-39页
3 干预研究第39-47页
    3.1 研究目的第39页
    3.2 研究对象第39页
    3.3 研究工具第39-40页
    3.4 研究程序第40页
    3.5 干预方案第40-41页
        3.5.1 心理治疗师背景第40页
        3.5.2 研究人员培训第40页
        3.5.3 干预时间第40页
        3.5.4 干预因素与作用机制第40-41页
    3.6 研究结果第41-44页
        3.6.1 团体心理干预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治疗有效率第41页
        3.6.2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比较第41-42页
        3.6.3 干预前后两组手机依赖及各量表得分差值比较第42-44页
    3.7 讨论第44-47页
        3.7.1 团体心理干预对被试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第44-45页
        3.7.2 团体心理干预对其他心理变量的影响第45-47页
4 结论第47-49页
    4.1 研究结论第47页
    4.2 对策(建议)第47页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7页
附录第57-68页
致谢第68-70页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第70-71页
个人简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固定化脂肪酶及其催化布洛芬手性拆分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的振动测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