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2 凸轮连杆系统的优势 | 第12-14页 |
| 1.2.1 凸轮连杆系统的特点 | 第12-13页 |
| 1.2.2 凸轮连杆系统的功能实现 | 第13-14页 |
| 1.3 凸轮连杆CAD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1.4 凸轮连杆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第2章 凸轮连杆系统的运动方案研究 | 第17-25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系统工作循环图分析 | 第17-19页 |
| 2.3 系统运动规律分析 | 第19-23页 |
| 2.3.1 基本运动规律曲线分析 | 第19-22页 |
| 2.3.2 组合运动规律曲线分析 | 第22-23页 |
| 2.4 运动规律的选用原则 | 第23-2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凸轮连杆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25-37页 |
| 3.1 引言 | 第25页 |
| 3.2 系统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 | 第25-26页 |
| 3.3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35页 |
| 3.3.1 从动件系统数学模型 | 第27-32页 |
| 3.3.2 凸轮系统数学模型 | 第32-35页 |
| 3.4 系统机构压力角校核 | 第35-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凸轮连杆CAD系统的开发 | 第37-47页 |
| 4.1 引言 | 第37页 |
| 4.2 CAD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 第37-39页 |
| 4.2.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37-38页 |
| 4.2.2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38-39页 |
| 4.2.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方法 | 第39页 |
| 4.3 CAD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39-42页 |
| 4.3.1 系统功能结构 | 第39-40页 |
| 4.3.2 系统工作流程 | 第40-42页 |
| 4.4 系统概述 | 第42-46页 |
| 4.4.1 系统菜单的建立 | 第42-44页 |
| 4.4.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44-4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基于面向对象开发的凸轮参数化实现 | 第47-65页 |
| 5.1 引言 | 第47页 |
| 5.2 CAD系统的对象设计 | 第47-50页 |
| 5.2.1 类的对象分析 | 第47-49页 |
| 5.2.2 类的层次结构 | 第49-50页 |
| 5.3 CAD系统的动态数据管理 | 第50-56页 |
| 5.3.1 CAD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51-52页 |
| 5.3.2 Visual Studio2008开发数据库技术 | 第52-54页 |
| 5.3.3 数据库的工作流程 | 第54-55页 |
| 5.3.4 基于数据库的系统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 5.4 凸轮三维实体建模 | 第56-61页 |
| 5.4.1 功能模块设计 | 第56-57页 |
| 5.4.2 凸轮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 第57-61页 |
| 5.5 实例验证 | 第61-6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6章 凸轮连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第65-77页 |
| 6.1 引言 | 第65页 |
| 6.2 “弹簧—质量”系统的建立 | 第65-68页 |
| 6.2.1 等效质量、刚度和阻尼的简化 | 第65-67页 |
| 6.2.2 等效质量和刚度的转移 | 第67-68页 |
| 6.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8-74页 |
| 6.3.1 单凸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 6.3.2 多凸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0-74页 |
| 6.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动力学分析 | 第74-76页 |
| 6.4.1 Matlab/Simulink的概述 | 第74页 |
| 6.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 6.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5-76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7.1 结论 | 第77页 |
| 7.2 展望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