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论第9-15页
 (一)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3页
 (四) 文章的创新点第13-15页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基础第15-21页
 (一) 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第15-18页
  1.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城乡关系状况第15-16页
  2. 工业革命之初,欧洲各农业国的城乡关系由“短暂和谐”走向分离第16-18页
  3.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西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关系由分离走向对立第18页
 (二) 尖锐对立的资本主义城乡关系中孕育着城乡融合的萌芽第18-20页
 (三) 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形成的主观基础第20-21页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1-28页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1-23页
 (二) 社会分工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第23-28页
  1. 自然经济形态下的社会分工与城乡关系第23-25页
  2.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下的社会分工与城乡关系第25-28页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8-44页
 (一)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促使城乡关系由分离渐变为对立第28-30页
  1. 关于城市的考察第28-29页
  2.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城乡分离的产生和发展第29页
  3.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城乡关系由分离走向完全对立第29-30页
 (二) 城乡分离和对立是生产力发展但又不够充分的产物第30-33页
  1. 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关系尖锐对立的表现第30-32页
  2. 城乡分离和对立具有社会必然性、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性第32-33页
 (三) 关于工业和农业的合理布局思想第33-37页
  1. 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城乡分离的物质前提第34-35页
  2. 工业和农业的合理布局是解决城乡分离的有效途径第35-37页
 (四) 对未来社会城乡关系的预想:城乡融合第37-44页
  1. 未来社会城乡融合概念的提出第38页
  2. 未来社会城乡关系趋于融合的历史必然性第38-40页
  3. 关于未来社会实现城乡融合的具体条件及措施的设想第40-44页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第44-52页
 (一)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然选择第44-46页
 (二)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第46-48页
 (三) 工农业的合理布局是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第48-49页
 (四) 城市的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动力第49-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党校工作探析--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例
下一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