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的个案介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2 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皇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偏差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18-25页 |
2.1 高皇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2.2 高皇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偏差现状 | 第19-21页 |
2.2.1 学业行为 | 第19-20页 |
2.2.2 日常生活 | 第20-21页 |
2.3 行为偏差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2.3.1 自我认识 | 第21页 |
2.3.2 家庭教育 | 第21-22页 |
2.3.3 学校教育 | 第22-23页 |
2.3.4 社会环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的个案介入 | 第25-31页 |
3.1 接案 | 第25-26页 |
3.1.1 案主基本情况 | 第25页 |
3.1.2 案主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 | 第25-26页 |
3.2 预估 | 第26-27页 |
3.2.1 家庭层面 | 第26页 |
3.2.2 学校层面 | 第26页 |
3.2.3 同辈群体层面 | 第26-27页 |
3.2.4 社区层面 | 第27页 |
3.3 计划 | 第27页 |
3.4 介入 | 第27-30页 |
3.5 结案与跟进服务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评估与反思 | 第31-38页 |
4.1 介入成效 | 第31页 |
4.1.1 服务对象及祖辈教养人 | 第31页 |
4.1.2 亲子关系 | 第31页 |
4.1.3 社会工作者自身 | 第31页 |
4.2 个案工作方法的总结 | 第31-32页 |
4.2.1 选取个案对象 | 第32页 |
4.2.2 建立专业关系 | 第32页 |
4.2.3 运用专业技巧 | 第32页 |
4.3 社会工作介入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4.3.1 笔者在介入中存在不足 | 第32-33页 |
4.3.2 社区村民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的局限 | 第33页 |
4.3.3 时间短,影响力弱 | 第33页 |
4.4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介入的建议 | 第33-38页 |
4.4.1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 第33-34页 |
4.4.2 加强学校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力度 | 第34-35页 |
4.4.3 强化家庭的功能 | 第35-36页 |
4.4.4 加强农村社区资源的整合 | 第36页 |
4.4.5 加强政府、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1 | 第42-47页 |
附录 2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