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动力电池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动力电池包机械系统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动力电池热效应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动力电池包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电池包机械结构设计及样品试制 | 第17-37页 |
2.1 电池包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17页 |
2.2 电池包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17-22页 |
2.2.1 电源系统设计 | 第17-21页 |
2.2.2 电池包框架设计 | 第21-22页 |
2.3 电池模块设计与加工 | 第22-29页 |
2.3.1 电池单体布置方式的选择 | 第23页 |
2.3.2 集流片以及导电铜极柱的设计 | 第23-25页 |
2.3.3 传感器的选择与固定 | 第25页 |
2.3.4 电池模块外围单元设计 | 第25-26页 |
2.3.5 电池模块比能量计算 | 第26-27页 |
2.3.6 电池模块的加工工艺 | 第27-29页 |
2.4 电池包的成组设计 | 第29-33页 |
2.4.1 电池模块在电池包中的布置 | 第29页 |
2.4.2 电池组固定结构设计 | 第29-30页 |
2.4.3 电池包冷却结构的设计 | 第30-31页 |
2.4.4 电池组线束及电气接口设计 | 第31-33页 |
2.5 电池包箱体设计 | 第33-34页 |
2.6 电池包比能量计算 | 第34-35页 |
2.7 电池包模型图和实物图 | 第3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动力电池组热特性研究 | 第37-58页 |
3.1 电池单体实验 | 第37-42页 |
3.1.1 电池单体放电特性实验 | 第37-40页 |
3.1.2 电芯内阻特性实验 | 第40-42页 |
3.2 电池单体热特性研究 | 第42-49页 |
3.2.1 电池热分析基础 | 第42-44页 |
3.2.2 NCR18650PF电池基本结构和模型简化 | 第44-46页 |
3.2.3 NCR18650PF电池参数识别 | 第46-47页 |
3.2.4 NCR18650PF电池热源分析 | 第47-49页 |
3.3 电池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3.3.1 模型的验证 | 第49-50页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3.4 电池组二维热场分析 | 第53-57页 |
3.4.1 电池组二维热场的建立 | 第53-54页 |
3.4.2 电池组网格模型 | 第54页 |
3.4.3 二维电池组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54-55页 |
3.4.4 1C倍率放电时电池组仿真分析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电池包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58-77页 |
4.1 动力电池包有限元分析的任务 | 第58页 |
4.2 电池组自由模态实验 | 第58-63页 |
4.2.1 模态理论分析 | 第58-59页 |
4.2.2 电池组模态试验 | 第59-61页 |
4.2.3 实验数据的后处理 | 第61-63页 |
4.3 电池组的模态分析 | 第63-65页 |
4.3.1 电池组简化及网格模型 | 第63页 |
4.3.2 求解与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4.4 动力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 第65-67页 |
4.4.1 动力电池包三维模型 | 第65-66页 |
4.4.2 动力电池包材料及厚度 | 第66页 |
4.4.3 动力电池包网格及质量控制 | 第66-67页 |
4.5 动力电池包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67-75页 |
4.5.1 极限工况下电池包强度校核 | 第67-69页 |
4.5.2 动力电池包自由模态分析 | 第69-71页 |
4.5.3 动力电池包谐响应分析 | 第71-72页 |
4.5.4 电池包定频振动分析 | 第72-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总结 | 第77页 |
5.2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成果清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