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铁皮石斛的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1.3 铁皮石斛质量控制的研究概述 | 第12页 |
1.4 铁皮石斛多糖的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1.4.1 铁皮石斛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4.2 铁皮石斛多糖的含量研究 | 第12-13页 |
1.4.3 铁皮石斛多糖的结构与其药理活性关系 | 第13-14页 |
1.4.4 铁皮石斛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5 铁皮石斛其他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5-16页 |
1.5 铁皮石斛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5.1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 第16页 |
1.5.2 抗肿瘤作用 | 第16页 |
1.5.3 增强免疫调节作用 | 第16-17页 |
1.5.4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 第17页 |
1.6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第17页 |
1.7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1.7.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7.2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7.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20-39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2.2 仪器 | 第20-21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2.3.1 水提-响应面优化石斛多糖试验设计 | 第23-26页 |
2.3.2 水提法-响应面对石斛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26-30页 |
2.3.3 酶解法-响应面优化石斛多糖试验设计 | 第30-33页 |
2.3.4 酶解法-响应面对石斛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33-38页 |
2.3.5 FESEM分析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石斛多糖的分级纯化与质量控制研究 | 第39-54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9-40页 |
3.2.2 仪器 | 第40-4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3.3.1 不同产地的铁皮石斛多糖总含量分析 | 第42-43页 |
3.3.2 FT-IR分析 | 第43-45页 |
3.3.3 XRD分析 | 第45-48页 |
3.3.4 Three-Dimensional(3-D) Fluorescence Spectra分析 | 第48-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铁皮石斛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 | 第54-70页 |
4.1 前言 | 第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8页 |
4.2.1 试剂 | 第54-55页 |
4.2.2 仪器 | 第55-5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4.3.1 铁皮石斛多糖还原能力 | 第58-59页 |
4.3.2 铁皮石斛多糖总抗氧化能力 | 第59-60页 |
4.3.3 铁皮石斛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 第60-61页 |
4.3.4 铁皮石斛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 | 第61-62页 |
4.3.5 铁皮石斛多糖对Fe~(2+)螯合作用 | 第62-63页 |
4.3.6 铁皮石斛多糖对H_2O_2清除能力 | 第63页 |
4.3.7 铁皮石斛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 | 第63-66页 |
4.3.8 铁皮石斛多糖对DNA损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铁皮石斛多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与生物活性 | 第70-83页 |
5.1 前言 | 第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5.2.1 试剂 | 第70-71页 |
5.2.2 仪器 | 第71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3-82页 |
5.3.1 FESEM分析 | 第73-75页 |
5.3.2 TEM分析 | 第75-76页 |
5.3.3 FT-IR分析 | 第76-77页 |
5.3.4 DSC分析 | 第77-78页 |
5.3.5 铁皮石斛多糖-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纳米粒子药物抗氧化活性 | 第78-81页 |
5.3.6 铁皮石斛多糖-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纳米粒子药物释放性能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