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田智能打顶机的研制与试验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烟草打顶机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发展烟草打顶机械化作业的对策 | 第15-16页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烟田智能打顶机整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18-24页 |
2.1 整机总体结构 | 第18-19页 |
2.2 高地隙通用底盘简介 | 第19-20页 |
2.3 设计原则 | 第20-21页 |
2.4 工作流程 | 第21-22页 |
2.5 主要的工作性能参数 | 第22-24页 |
3 各组成系统中零部件的设计与选型 | 第24-56页 |
3.1 烟草高度识别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第24-31页 |
3.1.1 烟草高度识别系统工作流程 | 第24-25页 |
3.1.2 烟草高度识别装置的设计 | 第25-27页 |
3.1.3 单片机的选型 | 第27-29页 |
3.1.4 行程开关的选型 | 第29-30页 |
3.1.5 摄像头的选型 | 第30-31页 |
3.2 打顶装置的设计与选型 | 第31-41页 |
3.2.1 切割方式的选择 | 第31-32页 |
3.2.2 打顶装置方案的确定 | 第32-35页 |
3.2.2.1 打顶装置初始方案 | 第32-33页 |
3.2.2.2 打顶装置改进方案 | 第33-35页 |
3.2.3 割刀体的设计 | 第35-37页 |
3.2.4 割刀切割转速计算 | 第37-38页 |
3.2.5 割刀直流电机的选型 | 第38-39页 |
3.2.6 收集罩的设计 | 第39页 |
3.2.7 传动轴的设计 | 第39-40页 |
3.2.8 扶禾器的设计 | 第40-41页 |
3.3 升降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第41-45页 |
3.3.1 卷轴升降装置的设计与选型 | 第41-45页 |
3.3.1.1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的选型 | 第42-44页 |
3.3.1.2 卷轴的设计 | 第44-45页 |
3.3.2 配重装置的设计 | 第45页 |
3.4 刀片消毒装置的设计 | 第45-49页 |
3.4.1 消毒机构的设计 | 第46-47页 |
3.4.2 消毒药箱的设计与流速试验 | 第47-49页 |
3.5 抑芽剂喷施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第49-53页 |
3.5.1 电磁阀及继电器 | 第49-51页 |
3.5.1.1 电磁阀简介 | 第49页 |
3.5.1.2 电磁阀及继电器的选型 | 第49-51页 |
3.5.2 喷嘴的选型 | 第51-53页 |
3.6 烟芽输送收集装置的设计 | 第53页 |
3.7 烟田智能打顶机的动力选择 | 第53-56页 |
3.7.1 动力系统的确定 | 第54页 |
3.7.2 蓄电池的选型 | 第54-56页 |
4 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6-59页 |
4.1 ANSYS简介 | 第56页 |
4.2 有限元分析 | 第56-59页 |
4.2.1 实体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4.2.2 运算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 样机的试制与试验 | 第59-62页 |
5.1 样机的试制 | 第59页 |
5.2 割刀转速试验 | 第59-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创新点 | 第62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68-69页 |
附录Ⅰ 烟田智能打顶机下料明细表 | 第69-71页 |
附录Ⅱ 烟田智能打顶机明细表 | 第71-74页 |
附录Ⅲ 控制系统软件主界面及程序 | 第74-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