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 “风景学”发微 | 第8-10页 |
(二) 组词的界定与论述 | 第10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25页 |
第一节 联章的发现与论述 | 第12-17页 |
一、从曲学兴起到词曲通治 | 第12-14页 |
二、辟此一门,明此一格——联章的“发现” | 第14-16页 |
三、词与散曲中的联章研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组词及其与联章的关系 | 第17-19页 |
一、组词的分类 | 第17-18页 |
二、组词与联章含义的交叉与重叠 | 第18-19页 |
第三节 风景组词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一、风景组词与风土组词 | 第19-20页 |
二、风景组词与山水词 | 第20-21页 |
三、风景组词与咏物词 | 第21页 |
四、风景组词与田园词 | 第21页 |
五、风景组词概念界定 | 第21页 |
第四节 宋前风景组词概述 | 第21-25页 |
一、敦煌曲子词中的风景联章 | 第21-23页 |
二、中唐时期的文人组词 | 第23页 |
三、晚唐五代的风景组词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北宋风景组词的演进历程 | 第25-43页 |
第一节 晏殊的季节性风景组词 | 第25-30页 |
一、节序如流的慨叹 | 第25-27页 |
二、明丽欢快的秋荷游赏图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柳永的羁旅型风景组词 | 第30-34页 |
一、羁旅联章词中的承平气象 | 第30-32页 |
二、思妇景致的性别差异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欧阳修等人的定格联章风景词 | 第34-38页 |
一、潘阆《酒泉子》——开尘绝俗的地域组词 | 第34-35页 |
二、从“江南好”到“江南柳”——王琪的江南风物组词 | 第35-36页 |
三、欧阳修对风景组词的开拓 | 第36-38页 |
第四节 苏门词人群对风景组词的新变 | 第38-43页 |
一、“戴着镣铐跳舞”:苏门词人群的和韵组词 | 第38-39页 |
二、“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的农村组词 | 第39-40页 |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蓬勃兴起的咏物组词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南宋风景组词的演进历程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南渡词人群的咏花组词 | 第43-47页 |
一、南渡词人群的风景组词创作 | 第43-44页 |
二、南渡词人群的咏梅组词 | 第44-47页 |
第二节 中兴词人群的游赏组词 | 第47-50页 |
一、中兴词人群的风景组词创作 | 第48页 |
二、中兴词人群的游赏组词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江湖词人群的自寿组词 | 第50-52页 |
一、江湖词人群的风景组词创作 | 第50-51页 |
二、江湖词人群的自寿组词 | 第51-52页 |
第四节 遗民词人群的临安唱和 | 第52-57页 |
一、遗民词人群的风景组词创作 | 第52-54页 |
二、临安词人群的结社唱和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宋代风景组词的主题类型 | 第57-69页 |
第一节 融入家山之爱的地域组词 | 第57-62页 |
一、旅游意识主导的游赏组词 | 第57-58页 |
二、热情歌颂升平的风土组词 | 第58-60页 |
三、寄托隐逸情怀的渔父组词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流连花草风物的咏物组词 | 第62-65页 |
一、宋代咏物组词创作 | 第63-64页 |
二、宋代咏物组词的思想内涵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包容生命意识的时序组词 | 第65-69页 |
一、四时景物组词 | 第65页 |
二、祝寿组词 | 第65-66页 |
三、节序组词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宋代风景组词的艺术成就 | 第69-78页 |
第一节 宋代风景组词的情景关系 | 第69-71页 |
一、宋代风景组词的情景类型 | 第69-70页 |
二、“全景”与“全程”的情景特色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宋代风景组词的结构艺术 | 第71-75页 |
一、宋代风景组词的结构类型 | 第71-73页 |
二、宋代风景组词的结构效果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宋代风景组词的词史价值 | 第75-78页 |
一、联章体式对敦煌曲的继承 | 第75-76页 |
二、调笑转踏与鼓子词的兴起 | 第76-77页 |
三、导引曲、法曲与大曲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