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诗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章 雁门关历史沿革及雁门关诗歌概况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雁门”与“雁门关”的历史沿革 | 第14-19页 |
一、“雁门”的历史沿革 | 第14-17页 |
二、“雁门关”的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第二节 雁门关诗歌概况 | 第19-25页 |
一、萌芽时期——唐前雁门关诗歌 | 第19-21页 |
二、发展时期——唐代雁门关诗歌 | 第21-22页 |
三、繁盛时期——宋辽金元雁门关诗歌 | 第22-23页 |
四、巅峰时期——明代雁门关诗歌 | 第23-24页 |
五、衰落时期——清代雁门关诗歌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雁门关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25-37页 |
第—节 “春风不度雁门关”——雁门风情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愿得此身长报国”——建功立业 | 第28-32页 |
第三节 “回首家乡无限意”——乡愁闺怨 | 第32-37页 |
第三章 雁门关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37-48页 |
第一节 雁门关诗歌的意象运用 | 第37-42页 |
一、自然意象 | 第37-39页 |
二、地名意象 | 第39页 |
三、乐器意象 | 第39-40页 |
四、人物意象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雁门关诗歌的美学特质 | 第42-48页 |
一、雄浑美 | 第43-45页 |
二、悲壮崇高美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雁门文化 | 第48-60页 |
第一节 “雁门文化”的概念 | 第48-51页 |
一、文学地理学中的“雁门文化” | 第48-50页 |
二、考古学中的“雁门文化”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雁门文化”的内涵 | 第51-60页 |
一、军事政治内涵 | 第51-54页 |
二、民族融合内涵 | 第54-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后记 | 第96-98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