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论文可能的新意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相关基本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一) 邻避设施 | 第18-19页 |
(二) 邻避型群体事件 | 第19-20页 |
二、基础理论:治理理论的引入 | 第20-27页 |
(一) 治理理论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 第20-21页 |
(二)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第21-24页 |
(三) 公共利益最大化: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目标 | 第24页 |
(四) 多元合作共治: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途径 | 第24-25页 |
(五) 治理过程民主化: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条件 | 第25-26页 |
(六) 决策评估法制化:解决邻避型群体事件的保障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邻避型群体事件频发爆发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 第27-36页 |
一、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邻避事件的现状 | 第27-29页 |
(一) 邻避设施以污染类和风险集聚类为主 | 第27页 |
(二) 邻避项目立项阶段是政府与企业合谋式决策的结果 | 第27-28页 |
(三) 事件相关者利益诉求复杂但具有一致表现 | 第28页 |
(四) 民众抗议方式“理性—非理性—理性”的过度转变 | 第28页 |
(五) 结果的“双输”或者“多输” | 第28-29页 |
二、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邻避事件的成因 | 第29-36页 |
(一) 政府方面 | 第29-32页 |
(二) 公众方面 | 第32-34页 |
(三) 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方面:民主协商的缺失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治理难点分析 | 第36-45页 |
一、邻避政策的公共性发生偏离 | 第36-39页 |
(一) 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片面追求GDP | 第36-37页 |
(二) 代议制民主的固有缺陷忽视了相关群体的利益表达 | 第37-39页 |
二、治理主体单一化 | 第39-41页 |
(一) 受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 | 第39-40页 |
(二) 治理主体存在着严重的缺位与越位 | 第40-41页 |
三、民主化程度不高导致公众参与和监督的失效 | 第41-45页 |
(一) 政治系统的封闭致使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狭隘 | 第41-43页 |
(二) 政府对信息的垄断致使公众缺乏各类社会资源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治理路径分析 | 第45-57页 |
一、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45-47页 |
(一) 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 | 第45-46页 |
(二) 规划有效的风险沟通设计 | 第46-47页 |
二、完善民众参与机制充分吸纳民意 | 第47-50页 |
(一) 开放各种渠道让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的议程中 | 第47-49页 |
(二) 强化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三、积极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治理 | 第50-54页 |
(一) 培育政府、市场、企业、公众等各方的主体责任意识 | 第50-54页 |
(二) 引入第三部门机制,加强治理的公平和专业性 | 第54页 |
四、完善邻避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以法治方式控制风险 | 第54-57页 |
(一) 制定专门的环境冲突解决法 | 第54-55页 |
(二) 出台邻避设施选址专门法律 | 第55-56页 |
(三) 颁布环境评价报告书全本公示的法律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