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医学理论论文

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15-18页
ABSTRACT第18-21页
绪论第22-54页
    0.1 选题意义第22-25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44页
    0.3 研究思路第44-45页
    0.4 方法与创新第45-46页
    0.5 概念释名第46-54页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第54-83页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第54-62页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第54-56页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第56-58页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第58-60页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第60-62页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第62-69页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第62-63页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第63-64页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第64-66页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第66-68页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第68-69页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第69-75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第69-71页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第71-73页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第73-75页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第75-79页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第75页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第75-77页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第77-78页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第78-79页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第79-82页
        1.5.1 远大的目标第79页
        1.5.2 合理的原则第79-80页
        1.5.3 体制化的方向第80-82页
    1.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第83-121页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第83-95页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第83-84页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第84-87页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第87-95页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第95-105页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第95-97页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第97-103页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第103-105页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第105-108页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第105页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第105-107页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第107-108页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第108-114页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第108-111页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第111-112页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第112-114页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第114-120页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第114-116页
        2.5.2 实证主义方法第116-118页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第118-120页
    2.6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第121-147页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第121-122页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第121-122页
        3.1.2 晋城医学馆第122页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第122-130页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第122-127页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第127-130页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第130-139页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第130-134页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第134-139页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第139-142页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第139-142页
        3.4.2 加入近代学制第142页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第142-145页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第142-144页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第144-145页
    3.6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第147-164页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第147-149页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第149-151页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第151-153页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第153-158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第153-156页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第156-158页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第158-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第164-180页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第164-166页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第166-168页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第168-170页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第170-174页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第174-178页
    5.6 本章小结第178-180页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第180-225页
    6.1 编辑出版期刊第180-187页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第181-182页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第182-184页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第184-185页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第185-187页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第187-193页
        6.2.1 办刊宗旨第187-188页
        6.2.2 栏目设置第188-190页
        6.2.3 文章主题第190-192页
        6.2.4 作者倾向第192-193页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第193-199页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第194-195页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第195-196页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第196-198页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第198-199页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著第199-214页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200-205页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第205-207页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第207-210页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第210-214页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第214-223页
        6.5.1 转变交流思想第214-217页
        6.5.2 初建引文规范第217-220页
        6.5.3 丰富交流途径第220-223页
    6.6 本章小结第223-225页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第225-235页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第225-226页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第226-228页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第228-230页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第230-231页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第231-233页
    7.6 本章小结第233-235页
结语第235-246页
参考文献第246-273页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第273-296页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第296-300页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第300-313页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第313-318页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第318-329页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第329-439页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第439-460页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第460-4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67-470页
致谢第470-471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471-473页

论文共4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演变、问题与未来
下一篇: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治理研究